死亡隨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他定下了許多的人生目標,希望在死之前可以完成那些事情。

可惜他突然有一天將要死了,他會因為對「死亡」早有認識,所以坦然面對呢?是否甘心、滿意 ... 死亡隨筆黃衍正死,在我的想像中,就如電視拔了電源,一閃便不再有反應。

  死前一刻我還可以在腦中想著「我」這個概念,死後就不能想了。

因此,死是不可知的,知了也不能告訴別人。

  我沒有宗教信仰,也不相信死後生命;可是我卻接受輪迴的說法,即使是作為意識型態,這也可使一個人時刻保持對自身行為的責任意識。

因果不一定是三生內的,在此生也可以發生。

  想起來我小學的時候也曾做過一次「臨終服務」。

在樓下的草坪玩耍,見到一隻受傷的麻雀,竟然抱回家去救治。

塗藥水,上繃帶,靜看其動靜。

  不消一句鐘,麻雀就一名嗚呼。

依稀記得當時當真有點傷心。

  六年級時,舅公死了。

放學回家,媽媽哭著說。

我沒有理她。

到殯儀館吊唁,也只是聽著堂官叫鞠躬,腰就跟著抽搐。

  初中時,姑婆死了。

我很記得這姑婆每次見面,不論我去訪她還是她去訪我家,都總是帶上一袋糖果來。

媽媽說:「姑婆常拿糖果來,你看她多疼你。

」我沒有因此傷心。

  中七時,爺爺死了。

爺爺臨終時,一直住在醫院,腿骨斷了,不能切,切了傷口怕不能好,躺在床上吊點滴。

一個清早,上學前,有人叫我去爺爺床前跟他說說話。

當時爺爺眼不能開,意識昏迷。

我走上去,竟不知要說什麼。

一時語塞。

不說吧,又礙於滿座眼光。

說點什麼吧,理智又告訴我即使說什麼他也不會知道。

  我忘記了最後我有沒有說點什麼,只知道放學回家時爺爺已死了。

  我也沒有傷心。

也不懂得如何安慰傷心的人。

  當然,這不說明我對死亡毫無感覺。

  小學時,爸爸入院割盲腸,我不知道發生什麼,以為他要死了,哭得很厲害。

  間中,我無聊也會想像一下雙親突然死去的情況,通常做這種心理練習,眼淚都會忍不住的。

雖然,想像雙親死亡很大逆不道。

  我總不明白,眼淚是為何而流,悲傷是因何而生。

有一種感覺是,對死亡的悲傷,悲傷的不是死亡本身,因為死亡本身是不可知的。

因此,悲傷的,大概是一些和死亡有密切關係的因素。

然而,如果可以並知道了死亡是什麼,我們還會不會悲傷呢? 文章回應(22) 何曉華-02/10/200802:16 筆者的想法跟我很相近,死亡本身是不可知的,也是不可怕,不可悲的。

因為,有始則有終,有生即有死,是人生,甚至是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定律。

於是,有這種想法,跟筆者相似地,我間或有些年長的親戚逝世,知道了,也沒太大感覺。

我曾天真地想:我是否看破紅塵了? 其實對親戚逝世沒太大感覺,只能說是感情不深,如果如筆者想像雙親死亡的景像,儘管只是想像,也有種莫名的恐懼感。

我再進一步想像自己的死亡,初想沒甚麼大不了,死後一了百了,不用再管凡塵俗事,也樂得逍遙自在;再仔細想,假如我現在快死了,我有甚麼感覺呢?「不忿」是第一個浮現的詞語:我花了十多年讀書為了甚麼?我還甚麼都沒做,甚麼結婚生子,成家立業,回報父母,享受人生……還有很多很多要去做去試,現在就死掉?別開玩笑了! 假如到我真的成家立室,事業有成之時,知道快死了呢?是無憾了嗎?不,我不想死,我會愛我的妻兒,我會留戀我努力所闖下的一番事業,我會想繼續擁有我死前所有的一切……因此,我害怕,我悲傷。

相對的,我的父母妻兒,我也是他們的人生之中所擁有的其中一樣事物,他們也會因為失去了我而悲傷。

因此,筆者說得對,悲傷並不是死亡本身。

同樣地,害怕也不在於死亡本身。

我們所悲所怕的,只是死亡導致我們失去我們所珍惜的一切。

或者看清楚一點,我們所怕的是失去,而死亡只是其中一個導致我們失去的因素吧。

李穎芯-02/10/200809:19 我很同意這位同學的說法:「悲傷的不是死亡本身,因為死亡本身是不可知的。

」 也許正就是我們懼怕這種「死亡」的未知,人在世從來沒有經歷過「死亡」,不知「死亡」是怎麼樣的一回事,亦不曉得死後往那兒去並將會發生什麼事,因而產生畏懼。

同時,一般人認為死亡意味著人們生前所擁有的一切的失去,且是永遠的消失。

我們常常把「死亡」及「悲傷」連在一起,為「死亡」加上了負面的意義。

人們把「生」視為光明的,充滿生氣的,是「有」;而視「死」為黑暗、痛苦、是「沒有」等等。

然而,死亡本身只是一個客觀的事實,代表著生命的完結,本身可以只是一件很輕鬆的事,負面的意義只是我們所賦予的。

悲傷、恐懼並不是「死亡」本身。

相反,悲傷只是來自一份執著;而恐懼只是來自一種抗拒。

這些「死亡」帶來的問題,只是出於不甘心、不接受、執著,正就是這一層層的捆綁,把自己推向恐懼。

這些並不是「死亡」本身,而只是我們的「貪婪」驅使我們走向悲傷,走進恐懼。

我們在生命當中習慣於不斷的追求,追求滿足,並執著於這種滿足的延續,一旦面對死亡,要拆毀一切擁有的時候,我們便感到不知所措。

而對於同學所提出:「如果可以並知道了死亡是什麼,我們還會不會為死亡而感到悲傷」的問題,我認為即使我們知道死亡是怎樣的一回事,例如:讓我們假設有「來生」「輪迴」等等、「死亡」只是整個生命旅程的分段,但若果我們仍未能放下執著的話,我們仍然會眷戀今生所建立的一切,這樣,「死亡」所引起的悲傷及恐懼一直都不會離開我們,亦只會成為在世時的絆腳石。

相反,如果我們能放下執著,無論死亡是怎樣的一回事,也只是一個階段,並不損或影響我們生命中積極及樂觀的人生態度。

因此,「死亡」也許會觸發我們感到悲傷及恐懼,但是產生悲傷及恐懼的根源並不是來自死亡,而是來自生命中的執著及抗拒。

我們對「死亡」無從了解。

畢竟,人要做到從不畏懼,樂觀面對死亡,談可容易。

心態是怎樣的豁達,面對死亡難免會感到徬徨、傷感。

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死亡」、生命的終結正提醒我們要把握現在、學習如何活在當下。

這樣「死亡」才可以給予我們生命當中一點有價值的正面意義。

黃慧英-02/10/200810:10 如何才能鍛鍊到不執著不抗拒? 卓曉嬋1050129-02/10/200810:52 死亡,我從來沒有去思考過它。

一直以來,我都像一般人一樣,過著最普通最平凡的生活,現在仔細想一想,著實感到可怕。

對於「死亡」,心裡有什麼感受,我倒有兩次深刻的經歷。

第一次接觸「死亡」,相信是中二的時候。

當時交了一個筆友,他思想很古怪。

他常常告訴我,他想自殺。

他過去曾經嘗試過幾次自殺,但沒有成功。

有好幾次他都很認真地告訴我:「明天我要去死了……」當我知道他心裡有這些念頭,我首先感到十分害怕,然後馬上和他減少來往,甚至回避他。

現在我已經和他我失去聯絡了,也不知道他的境況如何。

然而,當時他帶給我的「死亡」感受著實深刻。

對他的行為感到十分疑惑和吃驚,想不明白他為何要尋死,同時也很害怕他的死會為我帶來什麼不詳的事情。

現在想起那時候的行為,著實有點幼稚。

如果我一早認識了「死亡」是怎麼一回事,也許能夠明白他的感受,也許能夠說幾句安慰他的說話。

那件事情很快就被我忘記了。

我的生活又歸於平凡。

第二次接觸「死亡」,是半年前祖母去世的時候。

祖母住在鄉下,病得很重,我在她臨走前去看了她一回。

她年青的時候是一個很強壯的婦人,想不到時間的消逝,把她消磨成一條乾瘦的木柴。

我當時彷彿在她身上嗅到死亡的氣味,然而心裡沒有多少的感觸,我奇怪自己為何只有一種淡淡的感覺:啊!原來這就是生命!也許祖母是一個幸福的人,也許她身邊有好多疼愛她的人,也許她走得很風光,所以我對她的死沒有感到恐怖或悲傷,反而是一種欣慰。

到目前為止,祖母的去世是唯一一次親人離世的經驗。

然而我覺得自己沒有真正認識到死亡是怎麼一回事。

很多人說,假如你及早反思「死亡」,便懂得珍惜生命,將會活得更加精彩。

對於死,我真的很少會去想,只是覺得人終究是要死的,沒啥好想,反而關於人為何要活著,我活著的意義是什麼?這些問題,我卻常常在思考。

有些事情,我一直想不明白。

假如有一個人,他從來不反思「死亡」是什麼,只是過著普遍而平凡的生活,有一天他知道自己將要死了,他接受不了自己將要死的事實,回想過去,他很不甘心,也很不滿意過去。

然而,又有一個人,他對「死亡」理解得很透徹。

他定下了許多的人生目標,希望在死之前可以完成那些事情。

可惜他突然有一天將要死了,他會因為對「死亡」早有認識,所以坦然面對呢?是否甘心、滿意自己的過去呢?我覺得不一定,因為人總是貪心的,沒有人會對什麼感到知足,尤其是自己的生命。

人總是覺得自己還沒活夠,對凡世的留戀是 多一分秒就多一分秒。

與其說要及早反思「死亡」,不如說要及早反思「慾望」、「生存」這些事情更加貼切。

因為死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想像或者經歷,反而自己對凡世的慾望、生存的意義更加容易掌握。

只要明白自己為何而活,什麼時候將死,根本不是一個問題。

郭佩詩1069065-03/10/200801:53 死亡是什麼? 到目前為止,我從沒經歷過死亡不知道這是什麼的一回事,同時亦感恩親人還健在。

我不是一個悲觀主意者。

不過一直自以為對死亡不抗拒,而且還認為死亡不可怕,死亡只是一個變數,一個人生的轉捩點,生不可知死;死不可觸生。

兩個獨立的世界不相干地共存著。

但,一個活生生的人,卻會為死亡流眼淚。

還記得上一節課時播放一個老人死去的片段 無論是病者本身,抑或親人朋友,彷彿對老人的離開都已經豁然接受,但傷感依然瀰漫,一個陌生人,更甚只是一個觀眾,亦不期然流下淚。

我不禁自問:這滴淚代表什麼?在這一間,我想起我的家人,我的朋友。

欣然接受亦倘且如此,那如果死神突如造訪,又會如何? 同學文章所說:『「死亡」也許會觸發我們感到悲傷及恐懼,但是產生悲傷及恐懼的根源並不是來自死亡,而是來自生命中的執著及抗拒。

』令我反思自己對死亡的看法。

因死亡而感傷,是因為身邊人的離去,源於不捨。

就像送機遠行的眼淚。

因死亡而痛苦,是因為認為死亡是可怕,是萬劫不復的地獄。

這是執著。

然而,說是容易做時難。

當這一切和我的家人劃上等號,我卻選擇逃避。

就像I.I.的朋友一樣自欺:死亡,離我很遠。

原來,我其實害怕死亡。

雖然搞不清恐懼『死的源頭』,不過亦希望能豁然的『生』。

生,不是生存;生,是要活。

活,不是大富大貴;活,不是萬千寵愛。

活是死時儘量無憾。

周炫瑋-09/10/200804:03 「如何才能鍛鍊到不執著不抗拒」 我相信沒有標準的答案 對每個人都有面對死亡之一種態度 看了幾位同學經歷親人死亡之經驗 使我想起我這些經歷 我不一一詳述,但這經歷使我開始會嘗試面對死亡 主要是想「若我最親的親人,如父母,快將死時,我應如何面對」及「我快死時,我的心態會是怎樣?」 當然即時有各種各式的答案 尤其是上了數堂生死學後 面對死亡時應不執著不抗拒 當你執著死亡會令你失去一切而抗拒死亡 反而令自己痛苦 所以就會不斷思考如何才能令自己不執著不抗拒 可是每當我提醒自己要做到時 反而更是有所執著 若我知道我只餘數月之性命 我一定會好好善用餘下之時間 做我喜歡的事、與老朋友談天說地等等 做這些事就是為了使我心情輕鬆下來 希望可忘卻死亡快要來臨 可不執著死亡 但是當我再想深一層時 這樣做我反而要會執著及抗拒 因死亡一日比一日接近 當我愈想如何不執著時愈是執著於「我應不執著面對死亡」 如於床上不能睡著時,每當我執著於我「要快些睡著」時 反而久久不能入睡 相反當我思考其他事情或只是想「我今天做了什麼什麼,真是累透了」 就過了一會就能熟睡 只要能投入於生活中, 投入餘下之每一刻,珍惜每一年仍可以做的事 自然就沒閒去執著其他事情 當然「死亡」不是一件可以軾言不去執著的事 但我認為都有方法去面對 從今天起開始打點自己的身後事 想一想自己的葬禮如何 昨日我爸爸於閒談時說「我快死時你們不要對我說什麼話,只要播念佛機就行(他有佛教信仰)」 我們立時說:「你都痴痴地!!」 不過這有什麼不妥 至少他會面對死亡 他對死亡有自己的想法 當你愈早面對死亡愈早認識死亡 就愈會覺得死亡不外如是 當然我親歷死亡時可能會有另一種體會 至少現在我認我們只能這樣做 投入每一件事中包括投入面對死亡 黃慧英-11/10/200810:51 「我們所悲所怕的,只是死亡導致我們失去我們所珍惜的一切」,我們能否做到珍惜所有而不害怕失去呢?障礙可能來自曉嬋說的「人總是貪心的,沒有人會對什麼感到知足,尤其是自己的生命」,對策除了「明白自己為何而活」之外﹙當然這個「明白」不是知性的﹚,是否要學習放下?曉嬋說得對,「與其說要及早反思死亡,不如說要及早反思慾望、生存這些事情更加貼切」,但其實所謂對死亡的反思,總離不開對生命的思考,甚至可能得到生死一體的結論。

至於佩詩的期望:死時盡量無憾,又會否成為最大的貪,因而甚有機會成為最大的憾事? 炫瑋說的「愈想如何不執著時愈是執著於『我應不執著面對死亡』」很近似ViktorFrankl﹙意義治療學始創者﹚的說法:「伴隨過分追求快樂的意向而來的是過分的反思,快樂成了注意力的唯一內容,因而難以獲得快樂。

」然而,我們能否做到不執着地不執着呢?也許「投入於生活中」是其中一種途徑吧,但還得慎防再次趺入執着的羅網內。

楊慧燕-14/10/200911:24 如果可以並知道了死亡是什麼,我們還會不會悲傷呢? 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無獨有偶,剛巧看了《生死戀》一劇,令我也想到了這個問題。

片中的男主角西蒙便經歷了一趙死亡之旅,不知是幸與不幸,他沒有死去,回到了他的所愛身邊。

他憶及那一次死亡經歷,說那兒有許許多多的人迎接他,每一張面孔他都可以細細辨識,那兒還有樂聲、光線,在那片溫暖中,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

如果這便是死亡的話,我們還會不會感到害怕,還會不會感到悲傷呢? 片中的西蒙對他所見的、所體會的深信不疑,他相信這便是死後的世界,是如此的幸福,可是,他還是逃不開死亡的陰影,離不開與所愛別離的悲傷。

這似乎是說了,即便明瞭何謂死亡,我們還是不由自主的感到悲傷。

處於局外,我們可以冷靜地分析,那不過是他拋不開執著,學不懂放下。

可,現實中,做到超脫的,又有多少? 易地而處,倘若今天經歷了死亡經歷的是自己,我們又可否做到超脫?可否擺脫迷執? 誠然,是我的話,不能。

我放不下家人,放不下朋友,還放不下許許多多與自己有羈絆的事物。

假若有一天我真的死去了,我最放不下的便是「情」。

與家人的情,與朋友的情,對物的情。

我害怕父母老了,天冷時忘了添衣,生病時無人照料,孤獨時沒人陪伴聊天,還有,想起我時哭得眼眶紅了。

我也怕朋友們想起我時,心頭一酸,對我不捨,可我卻無法給他們一個安慰的懷抱。

並不是把自己看得多重要,也知道在這世上的他們,沒有了我,仍可活得很好。

可是,終歸是放不下呀! 如果說對死亡完全沒有害怕之感,那不過謊言。

畢竟死亡對活人來說,皆是未知,對於未知的事物存有恐懼之心,乃是常情。

可反覆思量,對未知的恐懼之心,還遠遠不及對親朋的不捨之情。

有同學說,死亡本身只是一個事實,只是人們把悲傷的色彩附諸其上,可,真的是這樣嗎?或許是,或許不是。

畢竟我認為,死亡伴隨的便是別離,別離則總是帶著悲傷,也許同學認為「別離」不過是與「死亡」有密切關係的因素,故死亡本身並不帶悲傷。

可我認為,死亡與別離,乃是一體,有死亡,便有別離,誰也分不開誰,所以,也許死亡本身便是既神秘又悲慘的吧! 如此一看,似乎我仍是屬於「迷執」一類,超脫不了死亡。

每每想及死亡,便會悲從中來。

可正正因為明白到死亡意味著別離,才教我學會珍惜。

最近常想,父母老了,雖不能常伴在側,但總想多與他們相處,哪怕是吃頓飯,聊下天也顯得彌足珍貴。

或許這樣想過於自我,可我還是想要減少遺憾,不想有一天他們當真撒手人寰時,方後悔何以當天沒有好好關心他們。

我還是害怕他們有一天突然會離我而去,畢竟死亡離我們既遠又近,誰都不知道下一刻我們還會不會繼續活著,可是害怕便由得它去害怕吧,會悲傷便由得它去悲傷好了。

我沒有想過要刻服這種害怕,也沒有天真的認為可以面對至親離句可以不為所動,可我知道,唯一可以做的,便是如前面所言,好好珍惜僅有的時光。

或許,這便是老師所說的「好好過現在的人生」吧! 以上僅為一些拙見,還望同學共同討論,共勉之。

黃慧英-01/11/200906:22 別離毋須待死亡來臨,才會出現。

所以我們要學習的是面對生命中的失去。

PemaChrondon在《當生命陷落時》說過,我們害怕死亡,但其實是害怕生命。

余傲芝-05/11/200901:46 我常常懷疑究竟人談論死亡時的態度與真正要面對和經歷死亡時的態度會否一致?當人討論關於死的課題時,大概不會覺得自己與死亡很接近(縱然他們會口裡承認:今日唔知聽日事),所以可以講出一大堆對死亡的理性分析和意見,甚麼不應該執著,要樂觀地面對死亡的來臨等等。

對於這些積極樂觀的態度,我理性上是明白的,而我亦認同的。

我的理性會告訴自己,死亡是不可怕的,因為它是生命的一部份,要經歷生命終歸要遇上死亡,每個人都終會一死,我們何必對死亡耿耿於懷呢。

但是,到我們要真正面對死亡時,我們能否擁有同樣的豁達態度呢? 對我而言,面對生離死別是我由小到大最怕遇到的事,每次我都會偷偷地地哭泣,唯有等待時間的過去,將悲傷的感覺沖淡。

對,不止死別,我連生離也害怕,或者我是一個害怕失去的人。

我不是一個很著重物質的人,所以我不是怕失去自己擁有的物質,我是怕失去我與親人、朋友、戀人的聯繫,怕再不能對他們付出愛和感受他們的愛。

我不知道這是否執迷,但我知道這是我在生命中要去學習和面對的課題。

每個人都懂得說要珍惜現在,因為不知道何時會死,所以要活在當下,當然我都認同要活在當下,把握現在。

所以我時時想,如果沒有死亡,人便會白白虛耗自己的人生嗎?我們之所以要生活得有意義,是因為有死亡的存在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話,相信討論和反思生命會更好。

龍啟祥1137745-01/11/201011:34 我亦有類似的經歷,都忘了是多少年前的事了,只記得當時還是一個小學生。

某天,最疼我的伯伯進了醫院,父母帶我到他那裡,我見到他的時候,他坐在病床上,還可以向我微笑,沒多久,伯伯不再睡在病床上,他躺在一個木棺裡,不再起來向我微笑了。

喪禮上(家中信佛,故喪禮以佛教儀式進行),各人都穿著白色素衣,我把「燒衣紙」當作一種玩意嚷著要做,現在想來,當時的行為雖然只是一時貪玩,但間接地,我好像報答了伯伯對我的疼愛。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親戚們在法事進行期間的表情。

法事進行期間,一眾孝子賢孫(當然也有女的)圍著棺木跪下,我坐在其中(沒錯,我是坐的,現在想來是多麼不孝!),身旁我喚他作「哥哥」的,即伯伯的兒子,沉默不語,眼淚從紅透了的眼睛慢慢落下......雖然我當時還小,都知道這場合還是沉默為好,我嘗試製造眼淚,不成功,因為,我根本就不知道伯伯離我而去了。

直至現在,我都不曾因伯伯之死而傷心,到底為什麼呢?也許,從一開始不知道死亡是怎麼一回事,就不會有悲傷。

又或者,早知道死亡這個將會降臨的事實,就不會傷悲,反倒是你不知道何時會失去親友,突如其來的惡耗,對我來說,最是傷心。

范由1142336-04/11/201001:55 我有一個與同學很類似的經驗,就是親人走的時候沒有多大的情緒起伏,只有一絲絲的遺憾與傷感。

走的那個人是我舅舅,死於癌症。

是因為抽煙的原故,發現時已是末期了,治療的方法起不到太大作用。

他走的時候,可說是靜悄悄的,因為他生前與死後的那一刻都是閉著眼的,直到機器停止為止,才知道他已走了。

在他走前,媽媽叫我跟他說些什麼,我只好走過去說些,“放心吧,我們會好好照顧自己”之類的說話。

其實自己有心裏要說得話,卻覺得那些話不適合在那樣的場合說出來,怕別人說我不懂禮貌。

那天有很多人哭了,痛哭的包括我媽和姨媽,可能他們感情深厚。

我卻是那種哭不出聲來的低泣聲。

我懷疑過其實那天的哭,可能只是看見我媽哭才哭的。

對於舅舅的死,我有傷心過,卻不一定要透過哭來表達。

我那時有在想,如果舅舅不抽煙的話,他可能不會這麼早死了。

是他選擇了死亡。

到現在回想起,覺得死亡一定會來臨的話,它會以任何方式呈現出來。

認同同學說的那句,“悲傷的不是死亡本身”,悲傷是因為我們有過存在的行跡。

同學有提過輪迴,我自己並不相信。

但若果真的有,我相信舅舅在這世學習到的錯誤,並不會延伸到下一世。

今世是吸煙致死的,學習過了,下一輩子至少不會有這種死亡方式。

黃燕君-09/11/201009:24 從前都沒有認真思考死亡這件事情,只覺得自己還年輕,還有很多的光陰,死亡像是一件很遙遠的事。

但當你一旦觸碰到它,心裏總冒起強烈的恐懼感,這是不能掩飾受逃避到的。

印象比較深刻的死亡感覺是從前曾夢到親人過世,那種真實的感覺,教我夢醒了久久也不能釋懷。

眼睛雖是回到現實,但腦海裏盡是夢中死亡的場境及感覺,自己明知那是假的,為何還會一直去想它? 幾年前祖母在鄉間去世,只記得回到祖屋時已聽到人們的哭聲,祖母被白布蓋著平坦在床上,爸爸說祖母的身體已變得硬硬的,當祖母的棺木被火化的那一刻,心裏酸酸的,生命就是那一縷縷的煙,在大自然下生命真的很脆弱。

小時候擁有心愛的玩偶,總覺得他們是有生命的,當媽媽說他們舊了要扔掉,我總會大哭,覺得他們會死掉。

要和心愛的人或東西永遠分開,當中那份未知性是最教人懼怕的。

我相信我們已為死亡打了一個死結,或許是花上了半輩子時間也不能解開,但我認為最值得思考的問題是我們有沒有去解開這個死結的決心,沒有開始,死結終究是一個死結。

黃慧英-24/11/201003:48 啟祥︰突如其來的死亡固然令人措手不及,但你說「早知道死亡這個將會降臨的事實,就不會悲傷」,真的如此嗎? 范由︰你說的「悲傷是因為我們有過存在的行跡」也許是對的,但大概不僅僅如此吧,我想悲傷是與那行跡是否留在他人心裏有關。

燕君︰有了解開死結的決心,但怎樣去解開呢?死始終是分離,是消逝,是未知,那如何面對? 羅慧欣-27/03/201308:44 我甚少想到死亡這概念,也甚少親身牽涉於關於死亡的事件中。

雖然我本身有宗教信仰,相信人有永生,能夠上天堂,但似乎仍然對死這個概念存在著疑惑。

由我出生至今,只是了小時候經歷過姑母逝世,因此對死所帶來的衝擊及傷痛感受不太深刻。

而當我想到父母雙親終有一日會離開的時使,總會令我起雞皮疙瘩。

我也認同作者所講的「悲傷的不是死亡本身」。

常言道:「人總有一死」,我們知道自己以及自己的親人總有日會離我們而去,但只是不知道確實的時間。

我想,我們對死亡有所懼怕,大概是難以承受失去所帶來的痛楚吧。

訣中亦提及到,如果可以並知道了死亡是什麼,我們還會不會悲傷呢?我想,悲傷總是存在的,畢竟人對親人以及在世的一切都有所牽絆,而死亡正正會將人從中分離,教人如何不悲傷呢? 願我了解死亡的意義,並學習如何面對生命中無法避免的失去。

黃慧英-09/05/201312:05 慧欣︰你對生命的意義有何體會?你如何面對生命中的種種失去? 陳欣彤-27/03/2014 其實我也和作者一樣,偶然會想像自己要是死了會如何,在坐飛機前也會想一想,要是自己突然離開人世,身邊的人會如何,爸媽一定會很傷心,白頭人送黑頭人,又有誰去照顧他們餘生?心底裏就會有一種悲哀。

  如果知道了死亡是什麼,我們還會不會悲傷呢?也是會的,當然的,面對朋友,至親,甚至家中的狗老死,我一樣會傷心,我知道疼我的婆婆去世了,哭了幾天,悲傷是一定的,人是有感情的動物,就算面對陌生人的死亡,我們也會悲傷,看到地震很多人失去生命,我們還是會為那些無辜的生命落淚,就是因為知道死亡是甚麼,人才會傷感,正正知道人死不能復生,才會覺得悲痛。

  但又否想過,或者只是我們主觀的想法,有些人的死或者是一種解脫,多年的抱病、苦痛、飢餓,對生的人是一種折磨,死或許是一種解脫,或許他們並不會為自己快死了而悲痛,但我們就主觀地將自己憐憫的目光望向瀕死者。

​ 黃子峰-14/04/2014 我的想法和筆者很接近。

對於死亡,我第一個感覺不是悲傷,反之是對於未知的一種恐懼。

對於死亡,我也有兩次經歷。

  第一次是在我小學的時候,記憶已經很模糊了,那時候死去的是太婆,即是我婆婆的媽媽,她死的時候是九十五歲,我才只有十歲左右,我才與她相見不過一兩次,關係很疏遠,而且年紀小,沒有悲傷,只有一種對於葬禮的好奇。

  第二次是我的心臟出了毛病,那時候進了急症室,先是心電圖,然後是X光,但卻不見我的症狀有任何改善的情況,因此我想到︰或許自己要死了。

由是心生恐懼,卻沒有什麼悲傷,至少心裡是沒有什麼放不下的,因為年紀才小,沒有財富,和人的關係最長是家人也不過廿年,和朋友也才幾年,感情沒有好到要哭著道別。

心裡的恐懼是害怕醫院的治療而已,對死亡,因為未知,所以沒有什麼感覺。

  和筆者一樣,我相信輪迴,我覺得這是生存時對自己的一種警戒,你不想下一生有什麼糾結,或許這一生就需要好好放下一切。

樂觀點看,此生放不下,下一生也有機會讓你再續你的心願或和某人的關係,只是形式可能不一樣而已。

回頭一看,我對生死的態度也和筆者一樣比較樂觀,我看死不是一種悲傷,卻是一種對生的反省。

 黃慧英-14/04/2014 子峰︰你不想下一生有糾結,難道你可以容忍今生有糾結嗎?那麼不用來生來警戒,也須在今生學習放下。

  欣彤︰我們憐愛的目光可能來自我們的恐懼,但認為死是一種解脫何嘗不也可能是我們的投射。

每個瀕死者都有他/她自己的觀感,既獨特又非完全能以理性解釋。

 黎詠欣-12/105/2015 記得第一堂的時候,老師曾問我們「會否害怕自己死亡」。

當時我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不會」,因為我認為自己死後根本就不會再有感覺,世間的事也不會再跟自己有關連,因此就沒什麼好怕了。

  筆者的文章令我想起幾件事。

  大概是小學時期的一天早上,跟媽媽一起過馬路上學,看到一隻白鴿正在斑馬線上踱步,下一秒卻被一輛大貨車輾過。

只聽到「呯」的一聲,回過神來已發現白鴿已奄奄一息,頭部被輾成扁扁的,地下則留下一灘血。

後來我每次經過看到地下那灘血跡,心中都會有不舒服的感覺。

這件事令我想像如果死亡突如其來的到訪,但自己計劃的事情還沒做到、夢想還未達成,的確會對自己突然的死亡感到害怕及不甘心。

家中一直有一位長期病患者,已經卧床差不多十年,最近到醫院探訪他。

只見他骨瘦如柴,鼻跟嘴巴連接了幾條喉管,整個人蜷縮在床上,傭人姐姐則幫他擦身體,我走到他身旁向他打招呼,他眼珠轉了一轉,不知道這算不算給了我回應。

  但如果死亡不是突如其來到訪,而是慢慢地、一步一步向你靠近,那是否又代表不用害怕呢﹖我曾想像自己是那位親友,吃飯梳洗都要靠別人幫忙,連呼吸也是依靠機器,每天躺在床上只是在等待離世的那天。

比起突然的死亡,我更害怕這種慢慢的死亡,我怕自己仍然苟延殘喘,那些曾經的目標和夢想都再沒有能力去實現,只能白白的等待死亡的感覺。

  很同意筆者所說「悲傷的不是死亡本身,因為死亡本身是不可知的」「悲傷的,大概是一些和死亡有密切關係的因素」。

如果現在再問我「會否害怕自己死亡」,我的答案是「會」。

我所怕的,大概是如果死亡突然到訪,而自己計劃的事情還沒做到、夢想還未達成的那種「還有事件未完成」的感覺。

黃慧英-1/12/2015 詠欣︰首先要找出那些非要完成不可的事件。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