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對死亡,是人生的一堂必修課 - 人人焦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如何面對死亡,是人生的一堂必修課. 2021-01-07 秒聞視頻. 死亡,是每個人都需要面臨的一件事情,它是一個人走完人生旅程的必經之路。
但是與此同時,我們卻很忌諱談起它 ...
人人焦點
影視
健康
歷史
數碼
遊戲
美食
時尚
旅遊
運動
星座
情感
動漫
科學
寵物
家居
文化
教育
故事
如何面對死亡,是人生的一堂必修課
2021-01-07秒聞視頻
死亡,是每個人都需要面臨的一件事情,它是一個人走完人生旅程的必經之路。
但是與此同時,我們卻很忌諱談起它。
在我們生活中,避諱死亡是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
咱們創造出了好多字來專門表達「死」這個意思,「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總之不能直接說死字。
可是,不管我們如何避諱、如何避免談論,總有一天,我們還是需要面對死亡。
而「死亡教育」,恰恰是我們每個人應該接受到的教育。
這是一段錄音,是葬禮的主人在生前專門錄下的,他交代後人,等到自己下葬後,播放給參加葬禮的人聽。
在這段錄音中,他儘可能地模仿了棺材中的環境,以及自己在裡面有可能遭遇到的「問題」。
是不是感觸頗深?死亡是不可控的,我們永遠都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會先來。
那麼,如何面對死亡,就成了每一個活著的人,必須學會的課題。
今年年初,台灣省著名體育主播傅達仁安樂死的最後畫面被曝光。
視頻中,家人都陪伴其左右,唱歌送他走完最後一程。
他非常平靜地喝完了杯中的藥物,最後倒在了兒子的懷裡。
這位85歲老人,不想在生命最後的時光里,被插管、被搶救,他更害怕的是失智——失去對生命的掌控權。
他專程從台灣飛到瑞士,花了不菲的費用,在這個安樂死合法化的國家主動迎接死亡。
他成爲亞洲第一位去瑞士實施安樂死的中國人。
高質量地走完生命中最後一段時光,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比起安樂死,目前世界上接受程度較高的是一種名叫「安寧療護」的方式。
2015年,經濟學人集團旗下的經濟分析智囊結構經濟學人智庫,發布了全球80個國家和地區的死亡質量指數報告,中國大陸位列71。
除了姑息治療與醫療環境、收入水平等因素外,中國人缺少死亡教育,也是導致導致國人死亡質量低下的原因之一。
上世紀50年代,英國護士桑德斯在她工作的腫瘤醫院中,有感於垂危病人的痛苦和醫學的無能爲力,決心改變這一狀況。
1967年,她創辦了世界著名的臨終關懷機構聖克里斯多夫醫院。
此後,許多國家開展了臨終關懷的服務實踐和理論研究,並陸續接納了這種服務。
如今,臨終關懷項目已經在世界多個國家開展,而爲了讓病人和家屬心理上更加接受這一服務,很多國家和地區又稱它爲「安寧療護」。
它服務的對象,主要是醫學上已經無能爲力的,醫院也不接受了的晚期癌症病人。
在安寧療護的病房內,患者可以接受止痛治療,以及專業人士的心理疏導等等,總之一句話,他們在人生的最後階段,身體和心理上怎麼舒服,醫護人員就怎麼護理。
但是,接受安寧療護有一個前提,就是患者的家屬以及患者自己,需要接受醫學對它的病情已經無能爲力的這個現實,從而放棄有創治療。
這一點對於很多人來說,都是無法做到的。
白岩松說:「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就是小學生,因爲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而日常生活中,春節和重大節日不能說「死」字,老人家去菜市場買菜,都不會買到量「4」,更過分的是,重慶有一位奶奶,在給剛出生的孫子上完戶口後,發現孩子的身份證最後一位是4,覺得不吉利,竟建議戶籍民警將孫子的戶口死亡註銷,然後重新辦理新生兒入戶手續。
「死亡是一件很不吉利的事。
」這個觀念已經深入大部分人的內心,好像我們不提起它,它就永遠不會發生。
這種對死亡非常避諱的方式,其實在很多國家都是存在的。
大部分中國孩子參加葬禮的時候,是躲在大人的身後,若提關於死亡的事就是被呵斥的情景。
我們小心翼翼地,避免著談論太多,那種小心謹慎似乎是一種約定俗成。
但是,不談論、逃避,就能讓死亡這件事情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嗎?如果他們遲早都要接觸到這個概念,還不如從小就開始進行「死亡教育」。
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講述死亡,適當地給他們安全感,孩子才能慢慢接受死亡,學會正視死亡、尊重生命、快樂生活,這才是死亡教育正確的打開方式。
在國外,死亡教育從幼兒園起開始普遍實施。
有些學校不僅作爲一門單獨課程來上,還滲透到生物課、科學課、社會課等各個學科。
有研究顯示,在資訊尤其發達的今天,孩子從3、4歲就會接觸到死亡的概念。
沒有天生就懂得尊重生命的孩子,用正確的方式讓孩子認知死亡和生命的關係,非常有必要。
有人說,人這輩子一共會經歷三次死亡。
第一次是你心臟停止跳動,大腦停止工作,從生物角度說,你死了;第二次是在葬禮上,認識你的人都來祭奠,之後你的社會關係,就此劃上休止符;第三次是最後一個記得你的人把你遺忘,你就此不復存在。
你活著的時候給別人帶來了什麼記憶?你死去又將如何被別人記住?如果這段記憶是溫暖的底色,那麼死亡也就不再是寒冷可怕的黑洞,而是另一段旅程的開始。
相關焦點
「死亡教育」,人生的必修課
江蘇常州市鐘樓區五星幼兒園的一位學生家長向記者透露,一開始還以爲孩子開玩笑的,後來發現,這竟然是幼兒園的「死亡課程」。
該幼兒園負責人表示,不談死亡的生命教育是不完整的,知道向死而生的道理,才能更好地珍惜生命。
(12月8日澎湃新聞)常州這家幼兒園,「死亡教育」從娃娃抓起,這當然是新聞。
左崇年:幼兒園開設「死亡課程」也是人生必修課
江蘇常州市鐘樓區五星幼兒園的一位學生家長向記者透露,一開始還以爲孩子開玩笑的,後來發現,這竟然是幼兒園的「死亡課程」。
該幼兒園負責人表示,不談死亡的生命教育是不完整的,知道向死而生的道理,才能更好地珍惜生命。
(12月9日《揚子晚報》)幼兒園開設一堂生動「死亡課程」,用「皮球蟲之死」,讓孩子們近距離觀察生命,」是一次通過死亡課程,進行生命教育的好機會。
」
解析《小小的願望》:面對「死亡教育」,我們都欠孩子這門必修課
而今天我們就通過解析這部電影,向家長們說明一個道理:面對死亡教育,我們都欠孩子這門必修課。
一:《小小的願望》《小小的願望》改編自韓國電影《偉大的願望》,講述了一個患上不治之症的高中生在生命的最後,和家人朋友度過的搞笑溫暖的故事。
一堂德與法的必修課
一堂德與法的必修課2020-12-0622:40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對白》:給青年人的十堂「成長必修課」
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青年人亟需更多可行的人生「處方」。
在《對白》一書中,白岩松等作者將人生經驗傾囊相授,用自身的經歷與經過時間沉澱的人生哲學,對正在經歷困惑的青年人進行正面的指引,解答青年人最困惑的問題,爲他們帶去大學裡沒有的十堂「成長必修課」。
首發式現場,白岩松、劉震雲等《對白》作者分享了各自的成長經歷與生命感悟。
白岩松在新書首發式現場。
許醫師電子版有聲書《身心靈健康的10堂必修課》上架啦!
這次是《身心靈健康的10堂必修課》有聲書上線!現在,你只需點點手機,就可聽到許醫師充滿智慧的聲音啦,你再不用受到時間、空間的限制,只要你想,就能隨時隨地接受賽斯哲學思想的薰陶!針對錯綜複雜的人生課題,多年來從事心理咨商工作和身心靈整體健康醫療的許添盛醫師,融合其長期臨牀經驗以及研究新時代大師賽斯的思想洞見,在本書中把現代人追求事業成功、愛情圓滿、家庭和諧、親情融洽或身心靈健康等最常遭遇的障礙與錯誤觀念,提出精闢的見解與令人深思的觀察。
我們如何才能成爲身心靈全然健康富足的人呢?許醫師說:「關鍵在於重新找回生命的樂趣。
」
漳州副市長化身老師上了一堂德與法的必修課
李勇以教師的身份,爲康橋師生們上了一堂生動的道德與法治課。
李勇是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法學博士、社會學博士後、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七五普法」講師團成員、德國洪堡學者、2015年度中央國家機關最受歡迎法治人物。
如何寓教於樂,李勇自有一套方法。
正視生老病死,從人生必修課《人間生死書》開始
不知道你有沒有經歷過親人或朋友的失智、衰老、死亡。
如果你不幸擁有類似的經歷,還記得當初的感受是什麼嗎?是否認?憤怒、沮喪還是接受?如果你有幸還未經歷這樣的人生課程,那恭喜你還有慢慢適應的過程。
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沒有人能夠逃脫,作爲普通人,要如何面對自己或親人的生死,也是個逃不開的話題。
龍應台曾在《目送》中有很形象的描述:「你們的緣分,就是在今生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而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畢竟有些路要一個人走,那麼到底如何面對生老病死這門人生必修課?
人生自古誰無死?我們如何面對死亡
關於生與死,尤其是死亡,人們歷來有不同的認知。
死亡是否是生命的終結是人類一直探索的問題。
今天,我們跟隨慈誠羅珠堪布來了解藏傳佛教是如何看待死亡的~死亡學的歷史西方的死亡學是1912年一個美國學者提出來的,到今天有100年的歷史。
金枝玉葉郭婉瑩:坦然面對苦難,才是人生必修課
我們都希望自己和愛的人能有一條康莊大道,人生順遂,永不跌落谷底。
奈何,世事無常是人生的常態。
怎麼去坦然面對這些苦難,才是我們人生的必修課。
舊上海,有這樣一個女子,她的人生從高處一路滑落至低谷,強大的落差和遭受的苦難並沒有讓她自暴自棄。
「死亡教育」是愛的教育,如何給孩子解釋「死」,是家長必修課!
在中國,死亡教育和性教育一樣缺乏,甚至比性教育還要缺乏。
很多人都和小李一樣,想不出自己是如何明白「死」的,並且在對孩子的「死亡」教育面前顯得猶豫不決。
毫無疑問,讓孩子明白「死」是家長的必修課!原因有兩點。
疫情過後,如何補上生命教育的必修課
◎侯樹文科技日報記者王春新冠疫情時期,每天新增的死亡數字背後,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應聲栽倒,無數個家庭因此陷入悲痛的陰霾。
面對一個垂危的生命,無數名醫護人員在疫情中逆行,普通公民自覺做好防護隔離,各行各業的員工保障物資供應認真履行職責……面對生命這堂認知教育必修課,身處其中的每個個體都經歷了一次考驗。
你不得不上的一堂人生必修課
這門課沒有學分,沒有考試,也不需要課本,因爲這是莫利教授用自己的人生經驗上的一生的最後一門課。
莫利得了「漸凍症」,即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ALS),但他患病後沒有一點兒悲傷,他和米奇聊天,談他對人生、生死、學習、生活、交友的看法。
莫利死後,米奇把這些聊天錄音整理成書,出版後引起巨大轟動,連續十四周列美國暢銷書排行榜頭名。
「滔哥漫看」醫暴頻發我們缺少一堂「從容面對生死」的必修課
醫生一直說服家屬讓患者接受檢查,但家屬多次拒絕,家屬不接受95歲患者死亡的可能性。
每天都會因爲一點點的病情變化和懷疑醫生用藥而吵鬧。
12月24日早上六點左右,患者的小兒子找到正在值班的楊文醫生,用尖刀扎向了楊文醫生的頸部。
如何面對死亡,讀一讀陶淵明這首《擬輓歌辭》也就釋然了
老去是不可避免的,而老了之後就不得不面對死亡了。
連書聖王羲之也在《蘭亭集序》裡嘆息:「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真正能看破生死的人不多,其中對死亡態度最爲豁達的大概非陶淵明莫屬了。
可以說陶淵明是古代最喜歡且擅長於思考死亡問題的詩人。
陶淵明在活著的時候就寫了3首輓歌。
何謂輓歌?輓歌最早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是古人送葬時所唱的歌,由樂曲和歌詞兩部分組成。
投資者必讀書之一:《股票投資的24堂必修課》
筆者今天要分享的書籍《股票投資的24堂必修課》,就是威廉·歐奈爾著作,也是投資者進行股票投資的必讀書之一。
歐奈爾在書中,通過24堂股票投資必修課,爲投資者提供了易於操作、獨到的投資策略和建議。
《股票投資的24堂必修課》作者:威廉·歐奈爾內容簡介:《股票投資的24堂必修課》是投資者進行股票投資的必讀書之一。
爲人父母是人生的必修課
因爲--爲人父母是人生的必修課。
要想教育好子女,首先得自己接受「爲人父母」的教育。
這已經成爲如今「潮爸潮媽」的時尚標籤。
近日,首屆親子教育論壇在杭州舉行,國內外著名的兒童教育專家給新手爸媽們上一堂「必修課」。
12月9日,在論壇現場--貝因美未來的親子典藏館內,熱鬧非凡。
觀衆看到不少熟悉的面孔--台灣著名作家劉墉、著名主持人劉儀偉、貝因美創始人謝宏、原學軍小學校長楊一青等。
大學裡特殊的一堂課「生死課」,爲自己寫遺囑和墓志銘
人都害怕死亡,這是難以避免的。
如果現在就要面對死亡,給自己寫一份遺囑和墓志銘,你會怎麼寫呢?01課堂上的「生死學」廣州大學的胡宜安教授開設這堂「生死課」已經將近20年了。
他是國內最早講述「生死課」的教師,而他編著的《現代生死學導論》,則是國內唯一一本講述「生死」的教材。
在一開始,他還擔心因爲人數不足開不了班,但他沒想到,原來有很多學生對這堂課感興趣,而近年來他的課程更是越來越熱門,就連「生死課」的網絡課程都有數百名學生選修。
這樣備受關注的「生死課」是怎樣上課的呢?
苦痛是人生的必修課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是「苦痛」,沒有人喜歡苦痛,但是「苦痛」是成長的必經之路,是人生的必修課。
我們如果用平和的心態去感受它、接納它,去看到痛苦帶給我們的智慧和力量,我們就有可能在「苦痛」中蝶變,變成自己想要的模樣。
苦痛的根源 著名的心理學家埃里克森將人生分成三個階段、八個時期。
都在教你熱愛生活,有人教你面對死亡嗎?
下午好,歡迎回到百度百科爲何而生爲何而活爲何而死因爲人生而日日體驗生卻一生只有一次機會感受死你或許可以坦然面對生死規律了嗎前段時間,在《三聯生活周刊》上看到一篇文章,裡面有這樣一段文字:一個老人在跟我聊到死亡時說:一個人去世,有三重意義上的消失:第一個是肉體上的消失;第二個是社會關係的消失,比如一個人的組織關係、社保這些的消失;第三個是記憶的消失。
延伸文章資訊
- 1如何面對死亡,是人生的一堂必修課 - 人人焦點
如何面對死亡,是人生的一堂必修課. 2021-01-07 秒聞視頻. 死亡,是每個人都需要面臨的一件事情,它是一個人走完人生旅程的必經之路。但是與此同時,我們卻很忌諱談起它 ...
- 2李國修臨終前給王月的一堂課:接受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 - 商周
- 3「轉載」《人生必修的十堂生死課》認識自己死前的樣子
如果,明天是人生最後一天,你能無憾的離去嗎?安寧緩和醫療專家赤裸裸還原死亡最真實的樣貌,只有真實面對死亡,才能提醒我們積極度過每一天。
- 4【醫病平台】悲傷,好沉重的人生必修課 - 民報
雖然說理智上我們都知道,每個人是必定要經歷過生死離別的——不是我們要送走親愛的家人摯友,就是愛我們的親友要經歷我們的死亡。但是面對失落與哀傷, ...
- 5向死而生,死亡是人生的必修學分 - 每日頭條
生和死都是我們人生課程里的必修課,也是我們應該認真修習的生命學分。 ... 而面對死亡,我們反而容易得到頓悟,了解生命的意義,讓死亡成為生命旅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