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級方程式賽車-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名稱中「方程式」是指一組所有參賽車輛都必須遵守的規則。
F1賽季包括一系列的比賽,而這些所謂的「大獎賽」(法語: Grand Prix)的場地是全封閉的專門賽 ...
一級方程式賽車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一級方程式」重新導向至此。
關於一次方程式,請見「一次方程式」。
「F1」和「F1賽車」均重新導向至此。
關於與本條目同名之其他主題,詳見「F1(消歧義)」。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翻譯品質不佳。
(2018年9月14日)翻譯者可能不熟悉中文或原文語言,也可能使用了機器翻譯。
請協助翻譯本條目或重新編寫,並注意避免翻譯腔的問題。
明顯拙劣的翻譯請改掛{{d|G13}}提交刪除。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20年7月5日)若您熟悉來源語言和主題,請協助參考外語維基百科擴充條目。
請勿直接提交機械翻譯,也不要翻譯不可靠、低品質內容。
依版權協議,譯文需在編輯摘要註明來源,或於討論頁頂部標記{{Translatedpage}}標籤。
一級方程式賽車FormulaOne類別單座賽車國家或地區全球首屆開幕1950[註1]車手20車隊10賽車製造商10引擎供應商法拉利 ·梅賽德斯 ·雷諾 ·紅牛動力輪胎供應商倍耐力車手冠軍馬克斯·維斯塔潘(紅牛)車隊冠軍梅賽德斯AMG馬石油F1車隊www.formula1.com當前賽季
一級方程式賽車
當前賽季
2022年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
相關條目
一級方程式賽事(英語:FormulaOneracing)
一級方程式賽車車輛
一級方程式賽車引擎(英語:FormulaOneengines)
一級方程式賽車輪胎
一級方程式賽車歷史
一級方程式賽車賽事規則
相關列表
車手(分站賽冠軍杆位最快單圈世界冠軍世界亞軍車手號碼)
製造商(分站賽冠軍世界冠軍)
其他(賽季大獎賽賽道推廣獎得主(英語:ListofFormulaOnePromotionalTrophywinners)
賽車顏色贊助商塗裝(英語:FormulaOnesponsorshipliveries)積分系統
賽旗出示紅旗的賽事致命事故
女性車手電視轉播(英語:List_of_Formula_One_broadcasters)電子遊戲)
賽事記錄
車手
車隊
引擎(英語:Formula_One_engines#World_Championship_Grand_Prix_wins_by_engine_manufacturer)
輪胎
大獎賽
相關組織
國際汽車聯盟(FIA)
大獎賽車手協會(GPDA)
一級方程式車隊協會(FOTA)
世界汽車運動理事會(WMSC)
一級方程式製造商協會(FOCA)
一級方程式集團(FormulaOneGroup)
閱論編
一級方程式賽車(英語:FormulaOne,也叫Formula1或者F1),是一個由國際汽車聯盟舉辦的最高等級的賽車比賽。
F1的正式名稱為「國際汽車聯合會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
名稱中「方程式」是指一組所有參賽車輛都必須遵守的規則[1]。
F1賽季包括一系列的比賽,而這些所謂的「大獎賽」(法語:GrandPrix)的場地是全封閉的專門賽道或者是臨時封閉的普通公路。
每場比賽的結果算入積分系統並以此確定兩個年度世界冠軍:一個頒予車手一個頒予製造商。
F1的車手必須持有FIA超級駕駛執照,這是國際汽聯核發的最高級別執照。
一級方程式賽車通過產生大量的空氣動力學下壓力達到非常高的過彎速度,是風靡全球的賽車運動。
引擎性能限制在每分鐘最多15000轉,其比賽最高速度可以超過350公里/小時[2][3]。
賽車過彎的橫向加速度超過5個標準重力。
F1賽車的性能非常依賴電子系統(但牽引力控制系統和其他輔助駕駛裝置自2008年已被禁止)、空氣動力學、懸吊和輪胎。
F1被很多人認為是賽車界最重要的賽事,同時也是最昂貴的體育運動,其賽車往往採用汽車界最先進的技術和高成本的材料。
每年約有10支車隊參賽,經過16至25站的比賽,來競爭年度總冠軍的寶座。
儘管歐洲是這項運動的傳統基地並且每年舉辦半數左右的比賽,然而一級方程式現已風靡全球,越來越多的大獎賽在其他大洲舉行。
2010賽季,一級方程式的全球收視觀眾達到5.27億人次[4]。
大獎賽始於1906年並在20世紀後半期成為國際上最流行的賽車運動。
一級方程式集團是F1的商業權利的合法持有人[5]。
由於F1的年度支出總額高達數十億美元,其經濟效應和創造就業機會顯而易見,而相關的財務和政治鬥爭更是屢見媒體。
較高的知名度和普及度造就F1良好的商業環境,從而吸引贊助商的巨額投資和製造商的海量預算。
2000年以來,該項運動不斷上升的支出讓包括廠商車隊在內的數支車隊破產。
而另一些車隊則被收購,這已經影響參賽車隊的數量。
目次
1命名
2歷史
2.1賽事回歸
2.2賽事模特
2.3TheGaragistes[註2][11]
2.4大生意
2.5廠商重現
2.6廠商車隊的減少和私人車隊的回歸
2.7政策爭議
2.7.1FISA與FOCA的大戰
2.7.2FIA-FOTA之爭
2.8非世錦賽賽事
2.8.1歐洲非大獎賽賽事
2.8.2南非F1賽事
2.8.3英國F1賽事
3賽車技術與規則變化
4比賽結構
4.1賽季
4.2大獎賽
4.3賽道
4.4贊助商
5相關列表
5.1大獎賽列表
5.2車隊列表
5.2.1參賽中的車隊
5.2.2曾經存在的車隊(部分)
5.2.3參賽中車隊所有者變更史
6參見
7相關條目
8注釋
9參考資料
10外部連結
命名[編輯]
F1早期稱為大獎賽(GrandPrix),為了公平性與安全性,賽車運動的主辦者會制訂賽車的統一「規格」(formula,或也可解釋為車輛設定的「公式」),只有依照規格製造的賽車才能參賽,這種賽車便稱為「方程式賽車」。
F1是FIA制定的方程式賽車規範等級最高的,因此以1命名。
其他還有各種等級較低,也比較不受注目的賽車規格。
值得注意的是比賽名稱中的「Formula」代表的是「規則」(rule)的意思,與數學的方程式並沒有實際關係,甚至在數理學科中「Formula」的中文是稱作「公式」,而「方程式」其實對應到的是「Equation」,這不僅是誤解了Formula原名詞的意義,就連選數學名詞也選錯詞,但由於中文環境中最早接觸此名詞時翻譯為方程式,在多年的使用後已成為約定成俗且廣為接受的譯名。
由於這比賽在全世界的高知名度,縱使簡稱作「F1」也通常不會造成誤解,而在許多其他領域的競賽中,也常見到將最高等級賽事命名為「F1」的例子,例如世界一級方程式競艇錦標賽(英語:F1PowerboatWorldChampionship)(F1PowerboatRacing)。
歷史[編輯]
一級方程式錦標賽是有著漫長歷史的世界級賽車運動,其前身為1920年代和1930年代舉辦的歐洲大獎賽。
1946年,新規則「FormulaOne」商定成功,並舉行首場非錦標賽。
一些大獎賽組織機構戰前就已制定世界錦標賽的規則,無奈賽事止於戰爭,到1947年才正式出現世界車手錦標賽。
第一場世界錦標賽於1950年在英國銀石賽道舉行。
1958年製造商冠軍被引入。
1960年代和1970年代南非和英國還存在全國錦標賽。
而非錦標一級方程式多年之後由於競爭成本增加,於1983年結束。
1950年,第一場世界錦標賽由FIA於英國銀石賽道上舉行。
1970年代是F1的瞬間加速期,空氣動力學套件加渦輪增壓引擎,使得賽車速度激增;1980年末開始引進的電腦科技使得賽車的油門、離合器全部由電腦自動調控;1990年代是F1的「自動化」期。
然而賽車運動的樂趣在於選手的技藝,而非賽車的機械。
某些批評家認為賽車的機械運作過度仰賴電腦,便宜技術欠佳的選手。
因此比賽的主辦單位也經常修改規則,藉以降低新技術所帶來的影響。
賽事回歸[編輯]
愛快·羅密歐車隊的義大利車手朱塞佩·法里納於1950年以微弱優勢擊敗隊友阿根廷車手胡安·方吉歐拿下第一個F1世界冠軍。
但方吉歐在1951年、1954年、1955年、1956年和1957年五次問鼎(五個世界冠軍頭銜的紀錄塵封長達45年之久,直到2003年才被德國車手麥可·舒馬克打破),中間兩年由於方吉歐的受傷而中斷。
雖然英國人史特靈·莫斯能參與競爭,但卻從未贏得世界冠軍,現在他被廣泛認為是未獲世界冠軍的最偉大車手。
[6][7]方吉歐統治F1的第一個十年而被津津樂道,長期以來他被尊為一級方程式賽車的「大師」。
這一時期特色是車隊由汽車製造商(愛快·羅密歐、法拉利、梅賽德斯·賓士以及瑪莎拉蒂)管理,而這些廠商都參加戰前的比賽。
梅賽德斯車手兩度贏得世界冠軍,但在1955年利曼慘劇之後退出F1[8]。
賽事模特[編輯]
自1960年代起,穿著印有贊助商商標服飾的比基尼女郎,成為賽車的重要一環。
21世紀以來許多中東國家陸續加入F1賽事主辦國行列,有關的風俗法例亦限制了女郎出場[9]。
而隨著性別平權冒起,廢除「物化女性」的意見亦冒起。
F1於2018年1月尾發聲明宣布,由3月25日揭幕的F1世界錦標賽季開始「中止採用賽車女郎的長期慣例」,新規定亦將適用於其他大獎賽賽事,但未明言參賽車隊可否繼續自行僱用賽車女郎宣傳[10]。
TheGaragistes[註2][11][編輯]
大生意[編輯]
1970年代開始,伯尼·埃克萊斯頓(BernieEcclestone)重新安排F1商業權利的管理,人們普遍認為是他將該項運動轉化成當今數十億美元的買賣。
[12][13]埃克萊斯頓1971年買下布拉漢姆車隊時獲得一級方程式製造商協會(FOCA)的一個席位,1978年英國人成為該協會的主席。
此前,賽道所有者控制著車隊的收入並跟他們單獨談判,但埃克萊斯頓說服各支車隊通過FOCA「一起行事」(huntasapack)」[13]。
伯尼將F1一攬子方案提供給賽道所有者,要麼接受要麼拒絕。
作為一攬子方案的回報,幾乎所有的賽道都要交出賽道邊的廣告事務[12]。
廠商重現[編輯]
麥可·舒馬克和法拉利車隊締造前所未有的車手五連冠(2000年-2004年)和車隊六連冠(1999年-2004年)。
德國人更是將多項記錄攬入名下:68個杆位、91次大獎賽勝利、7個世界冠軍頭銜等等。
[14]2005年9月25日,雷諾車手費爾南多·阿隆索終結舒馬克六連霸的夢想,一舉成為F1歷史上最年輕的世界冠軍(2008年被路易斯·漢米爾頓打破,現記錄由賽巴斯蒂安·維泰爾保持)。
翌年,雷諾車隊和西班牙人再次奪得雙料冠軍。
年底,舒馬克鞠躬答謝告別16個春秋的F1生涯。
2010賽季舒馬克復出,加盟新成立的梅賽德斯車隊。
糟糕的三年之後,七屆世界冠軍得主再次退隱江湖。
為增加比賽精彩程度並減少開銷,國際汽聯在此期間經常改變賽事規則[15]。
車隊指令自F1創建以來就一直合法,但在2002年被禁。
原因是有些車隊多次公然操縱比賽產生負面影響,其中最為著名的當數法拉利車隊在2002年奧地利大獎賽的讓車事件。
規則的其他變化包括排位賽形式、計分系統以及引擎和輪胎的使用壽命等。
廠商車隊的減少和私人車隊的回歸[編輯]
在2008年和2009年,本田、BMW和豐田都因為經濟危機從F1賽事中退出。
這導致製造商車隊控制該項運動的結束。
本田F1車隊管理層回購車隊成立布朗GP車隊。
著名F1設計師羅斯·布朗和尼基·弗萊(英語:NickFry)擁有並運營該車隊。
布朗GP車隊經歷一段痛苦的減少公司規模的階段,他們解僱數百名員工。
但是他們最後獲得世界冠軍(當時的車手為詹森·巴頓和魯本斯·巴里切羅)。
BMWF1車隊由彼得·薩伯(英語:PeterSauber)領導的創始團隊回購,蓮花[註3]車隊則是另外一個例子,先前由製造商擁有的車隊逐漸改變成私人車隊,最終改組為雷諾車隊
麥拉倫同樣宣布將逐步從梅賽德斯-賓士手中回購股份(麥拉倫和梅賽德斯-賓士之間的關係由設計生產梅賽德斯-賓士SLRMcLaren公路型汽車開始)。
在2010年,梅賽德斯-賓士購買布朗GP車隊重新以一家廠商車隊回到這項運動中。
這一舉動使麥拉倫和賓士之間15年的合作產生裂隙。
現在,在F1中僅有梅賽德斯、法拉利、紅牛-本田、雷諾4個動力單元製造商。
政策爭議[編輯]
FISA與FOCA的大戰[編輯]
國際汽車運動聯合會(法語:FédérationInternationaleduSportAutomobile)(FISA)和一級方程式製造商協會(FOCA)之間的F1控制權之爭在1980年代已愈發激烈。
造成這種局面有非常多的原因,其中的很多未被重視的原因也許都已經湮沒在歷史的流河中。
一些車隊(除了法拉利和其它幾家主要的廠商車隊)都認同這樣一個觀點——他們和領先車隊的距離因為F1管理機構(FISA)的偏向而逐漸被拉大。
除此之外,爭論還牽涉到F1運動的商業運營方面(FOCA的加盟車隊對從賽事中獲得的利益減少而不滿)和技術規則方面,FOCA加盟車隊認為規則應該更加靈活而非呆板的。
本次大戰在FOCA加盟車隊準備抵制1982年的聖馬利諾大獎賽時達到頂峰。
本來所有的FOCA加盟車隊都應該抵制該大獎賽來表明他們之間對解決規則和經濟問題的團結一致,他們尤其反對巴里斯特成為FISA主席,蓮花的科林·卡普曼和威廉斯的弗蘭克·威廉斯都表明他們不會參加由巴里斯特管理的F1。
但事實上,幾家車隊之後退出抵制的行列。
最後,各方於1981年1月9日簽署以會議舉辦地巴黎協和廣場命名的《協和協議》(ConcordeAgreement)。
實際上,現有六份不同的《協和協議》,所有條款都嚴格保密:第一份簽訂於1981年,其他的分別簽訂於1987年、1992年、1997年和1998年,當前的協議簽訂於2009年。
但著名的賽車記者ForrestBond揭開這個保守多年的秘密,RaceFax於2005年底公布超過120頁的1997年版《協和協議》。
FIA-FOTA之爭[編輯]
在2009賽季,F1運動身陷一個管理危機中。
國際汽聯(FIA)主席馬克思·莫斯利為下一賽季推出一系列的成本削減計劃[16],包括供各隊自行選擇是否接受預算上限,接受預算上限的車隊將會得到更多的技術自由,可以使用可調前鼻翼和尾翼並且不必受制於轉速限制[16]。
一級方程式車隊協會(FOTA)認為給予某些車隊這樣的技術自由會導致F1運動的分裂,他們亟需和FIA開始討論。
但是他們之間未達成一致,FOTA(除了威廉斯和印度威力車隊[17][18])之後宣布他們別無他法將創建一個新的錦標賽[18]。
在6月24日,F1的管理層和各家車隊達成一項協議。
這項協議要求在兩年內各家車隊必須將成本削減到1990年代的水準上,但是具體的數字並未說明[19],而且馬克斯·莫斯利同意不再在10月的FIA主席選舉中謀求連任[19]。
但是在馬克斯·莫斯利暗示他有可能繼續參加FIA選舉時[20],FOTA表達他們有可能重新開始他們的脫離該賽事的計劃。
在7月8日,FOTA發出一篇新聞稿表明他們不會參加2010賽季[21],而FIA也稱FOTA代表已經終止雙方的會見[22]。
在8月1日,有說法稱FIA和FOTA簽署新一份的《協和協議》,標誌著這一危機的結束並保障該項運動直到2012年[23]。
非世錦賽賽事[編輯]
F1賽事和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通常被視為同義詞。
從1984年開始,每一場F1賽事都會被記錄到國際汽聯世界錦標賽(FIAWorldChampionship),並且每一項國際賽事都必須遵循F1的規則。
但是在F1早期歷史中,許多賽事是在世界錦標賽之外舉行的。
歐洲非大獎賽賽事[編輯]
在世界錦標賽建立之前的F1歷史中,每年在歐洲大概有20場賽事,舉辦時間從春天到秋天。
大部分具有競爭力的車隊來自義大利,尤其是阿爾法-羅密歐車隊。
當世界錦標賽剛剛建立時,這些非大獎賽賽事仍在繼續。
在1950、60年代,有許多比賽並不被記錄到世界錦標賽之中。
在1950年,一共舉行22場F1賽,但其中只有6場世界錦標賽。
在1952年和1953年,當時世界錦標賽運營F2比賽,非大獎賽賽事僅僅在F1賽事中存在。
包括車王錦標賽(RaceofChampions)、奧爾頓公園國際金盃賽(英語:Oulton_Park_International_Gold_Cup)(OultonParkInternationalGoldCup)和英國車手俱樂部國際盃(英語:BRDCInternationalTrophy)(BRDCInternationalTrophy)在內的一些比賽(尤其是英國的一些比賽),經常被世界錦標賽冠軍有力爭奪者所參與。
其它一些規模較小的賽事經常在大獎賽舉辦地之外的地點舉行,例如席拉庫薩大獎賽(英語:SyracuseGrandPrix)(SyracuseGrandsPrix)和丹麥大獎賽(英語:DanishGrandPrix)(DanishGrandPrix),這些賽事一般只能吸引到一些小規模的世界錦標賽參賽車隊。
1970年代,這些非大獎賽賽事逐漸減少。
1983年,非大獎賽賽事告別歷史舞台,最後一屆賽事在布蘭茲-哈奇賽道舉行,當時的世界冠軍柯克·羅斯堡獲得冠軍。
南非F1賽事[編輯]
南非一級方程式錦標賽(英語:SouthAfricanFormulaOneChampionship),從1960年持續舉辦至1975年。
此賽事不僅在南非國內舉行,也包括在羅得西亞和葡屬東非舉行的比賽。
儘管賽事中有一些當地製造或改裝的賽車,但在該賽事中領先的賽車多數是最近從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中退役的。
在60年代末,Formula5000(英語:Formula5000)加入該賽事,二級方程式也在1973年加入。
來自這些賽事的優秀車手通常也會參加他們當地的世界錦標賽大獎賽,以及小部分的歐洲賽事,儘管他們在這個級別上沒有取得太大的成功。
英國F1賽事[編輯]
DFV引擎使得英國本土F1系列賽成為可能,這些賽事大致在1978年至1980年間舉辦。
一些蓮花等知名車商的二手車被重新組裝來參加該項系列賽。
在1980年,南非車手戴絲爾·維爾森(DesiréWilson)駕駛WolfWR3在布蘭茲-哈奇賽道贏得比賽,成為唯一一位在F1賽事中獲得勝利的女性車手。
賽車技術與規則變化[編輯]
1951年AlfaRomeo159
2008年一級方程式賽車
雷諾車隊的F1賽車
2008年澳洲大獎賽
加入了電腦虛擬廣告板的F1轉播畫面
1999年SauberC18車
主條目:F1賽事規則
比賽採用的賽車為單座四輪,敞開式座艙。
這種沒有車頂與車窗玻璃的車身有助於減少車身上半部重量,降低重心增加操控穩定,將車身尺寸減至最小,輪胎周圍的葉子板(擋泥板)也不裝設,有助於減少車身正前方迎風面積與車重,是完全不考慮街道實用性的前提下之賽車設計,有別於有車頂及較實用車身的GT(可開上街道去Grandtour)車或原型賽車。
車手頭頂上方為引擎進氣口,兩側為水箱散熱進氣口。
雖然F1賽車車身使用許多大型擾流翼和小型擾流板來增加下壓力而造成風阻係數(coefficientofdrag)增加,但因為車身正前方迎風面積已儘量減至最小,所以風阻係數乘以車身正前方迎風面積的阻力面積仍能降低,同時又保有下壓力強的操控穩定性。
一般流線型的乘用車雖然風阻係數比F1賽車低,但因為迎風面積大上許多,阻力面積不見得較低(轎車的左右車外後視鏡形狀在左右上角顯示天空的不必要部份,也常被切掉以減少迎風面積),而且缺乏F1賽車的大量擾流板提供大量下壓力,車身重心也較高,所以無法做出F1賽車高達5G(該車輛靜止時總重量的五倍)的過彎抗離心慣性(Lateralacceleration,俗稱離心力),量產跑車過彎抗離心慣性有1G即算優秀,而一般轎車過彎有超過0.8G就算不錯的表現。
如果有足夠的天花板空間,當超過某個時速時,F1賽車的下壓力之大可以讓F1賽車倒置在天花板上駕駛。
1980年代中期渦輪增壓引擎的F1賽車就有1200匹馬力,馬力比後來的自然進氣引擎的F1賽車高,在直線跑道加速更快,但現今F1賽車的優秀之處在於極高的過彎速度、強勁煞車與摩擦阻力超過1的高抓地力輪胎。
以1990年Tyrrell車隊的Tyrrell019這部對F1極具影響力的賽車而言,設計師Postlethwaite博士採用創新的高車頭設計,讓更多氣流進入車底產生文氏管效應(Venturi)增加下壓力(賽車界稱為地面效應,Groundeffect,讓車底氣流高速流過,使車底氣壓大幅低於車身上方氣壓而增加下壓力,另一種產生地面效應的方法為蓮花車隊曾使用的側裙擾流板,減少車身側面氣流進入車底低氣壓區擾亂氣流,讓車底產生接近真空的低氣壓來增加下壓力,但此方法被FIA禁用),也減少車頭與前擾流翼連接處的亂流,在1990年法國站練習賽創下超過時速300公里過彎的記錄,達到4G的過彎抗離心慣性,成為後來各車隊的設計範例與F1賽車首創的特色。
1970年代末期F1賽車的最佳過彎表現約為時速240公里,2G;2010年在新規則限制下F1英國站比賽仍有車手過彎時達到5G,2017年澳洲站賓士車隊漢漢米爾頓則創下6.5G過彎的新紀錄。
美國類似F1的Indycar賽車因為主要跑橢圓形傾斜跑道,利用路面朝圓心的傾斜角度抵銷許多過彎離心慣性,形成彷彿連續不斷的直線跑道,多數時間可以開到最高速,也沒有左右彎道,需要的下壓力較小,只在少數沒有傾斜路面有左右彎道的比賽場地才採用高車鼻設計車頭來增加下壓力。
1990年代中期F1車隊後來為了因應FIA新規則對性能造成的損失,F1賽車車身兩側水箱散熱進氣口下半部設計成圓弧內凹的形狀讓該部位氣流流動比側箱上半部快,讓側箱下半部氣壓變小也產生下壓力,前懸吊與水箱散熱口之間並增加破風板("bargeboard",最早的版本是在1985年由蓮花車隊的工程師GérardDucarouge所發明的小型破風版,90年代中期McLaren車隊使用大型的破風板讓下壓力明顯增加)來使剛流過前擾流翼與前輪懸吊系統有些紊亂的氣流變得整齊順暢,可增加約15%的下壓力,車尾底部加裝可加快車底氣流流動速度降低氣壓的氣流擴散器(diffuser),過彎抗離心慣性進一步達到5G。
2009年禁用大型破風板後,各車隊都將車頭設計抬高,讓前懸吊支臂的亂流離車身下半部氣流遠一些。
F1車手在一個半小時比賽中多次過彎與煞車時身體常承受數倍體重的重力,卻無法穿戰機飛行員的抗重力服來讓足夠數量的血液在腦部停留或離開,所以F1車手平時就需要高強度的體能訓練,才不會比賽到一半就過度疲倦而撞車,2001年美國CART賽車在德州的賽道上因彎道設有大傾斜角度可以高速過彎,讓過彎離心慣性達到5.5G,多數車手難以承受而取消比賽。
F1的引擎與傳動機械為了減輕重量提升加速性能常常得犧牲耐用度冒著引擎縮缸損壞的風險,甚至變速箱也曾嘗試使用碳纖維製造來減輕重量,完美的F1引擎是使用一至兩場比賽後正好可以報廢的設計,若太耐用就代表這引擎設計還有減重的空間,但近年來FIA已修改規定,提升F1引擎的耐用度。
車隊與主辦單位之間長年進行貓捉老鼠的遊戲。
隨著汽車工業的不斷發展以及為了提高賽車的安全性、比賽的觀賞性,比賽規則與賽車的規格也不斷地進行改變。
例如在空氣動力學套件和渦輪增壓引擎問世後,比賽規則就加入了對以上兩種技術的限制。
此外對於電腦的使用,限制也是日益嚴格。
因此就算某車隊靠著科技進步取得優勢,第二年主辦單位就可能制訂新規則以降低其影響力。
同時其他車隊也會透過抄襲或自行研發,取得類似的技術以抗衡。
雖然限制日益嚴苛,但F1並不因此而失去觀賞性。
因為觀眾想看的並不是某輛賽車一馬當先,而是要看到車手之間的龍爭虎鬥。
在每一輛車性能差異不大的前提下,正好能夠比較出車手技術的優劣。
賽車的速度受到嚴格限制,不但是為了增加競技的趣味,也是為了降低車禍時的死亡率,藉以避免例如1994年巴西F1賽車選手艾爾頓·冼拿車禍致死的意外再度發生。
雖然賽車主辦單位不斷限制新科技的運用,但是比賽用的賽車仍然比任何的民用車輛更為先進。
汽車工業利用賽車實驗各種技術,這些發明與發現也經常用於改良量產的汽車。
渦輪增壓引擎的普及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賽車運動對於汽車的安全也有正面影響。
2005年賽季F1規則有不少的變化,其中較大的變化包括一站比賽只准使用一套輪胎,與一台引擎必須使用兩站比賽(在爆胎、爆缸或影響賽車安全行駛的情況下允許更換輪胎或引擎),與後定風翼向前移20cm以減少後擾流板透過拉長與車尾的距離產生力矩放大下壓力(如2004年克萊斯勒概念車MEFour-Twelve的尾翼在時速300公里時可電動向後移動10公分,產生421公斤的下壓力)等等。
2006年賽季F1將再次進行規則大改動,包括引擎由已經使用多年的3000ccV10設計改為2400ccV8設計,以求降低各車隊在引擎開發上的成本需求與馬力,拉近強弱隊之間的差異。
2008年廢除電子循跡控制系統,F1運動在經過一陣子高度電子化的時代後,又回歸不依賴賽車功能而更依靠車手駕駛技術的本質。
國際汽聯對2009年的比賽規則進行進一步的修改,主要核心為進一步降低賽車下壓力(高下壓力可幫助賽車獲得高速過彎速度)、增加後擾流翼離地高度以減少對後面賽車產生亂流增加後面賽車超車的機會、禁用輪胎加溫裝置(此裝置可幫助賽車在比賽中更快進入工作溫度以獲得高速度)、禁用前懸吊系統後方整理亂流的破風板和引入光頭胎和加寬前擾流翼補償一些新規則損失的下壓力(無花紋的光頭胎可增加輪胎抓地面積有效提升賽車速度,但比現行有縱向排水紋的輪胎更易磨損)。
2013年,國際汽聯又對比賽規則做非常大的改動,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發動機改為1600ccV6渦輪增壓發動機。
國際汽聯希望通過以上措施將比賽更進一步地轉變為車手技術之間的較量和限制賽車速度,2017年又恢復使用完整的破風板,提升過彎速度。
比賽結構[編輯]
賽季[編輯]
F1賽車的一個錦標賽(Championship)代表一年份的賽季(Series),而每一個賽季中又包含了許多站的分站,稱為「大獎賽」(法文:GrandPrix,也常被直接音譯為格蘭披治大賽),格蘭披治大賽原本在法文中的意思是「高額的獎金」,但因為這名詞經常被使用在各類競賽上(並不一定是車輛運動競賽,或甚至連運動類競賽外的領域都有使用到)而廣為人知,因此今日縱使只是直接稱呼為GP,通常人們也都能理解是代表一個競技比賽場次的意思。
F1的大獎賽舉辦地點遍布全球各地,號稱除了南極洲之外範圍廣佈各大洲的世界性運動,但實際上它通常比較被看作是一種歐式的車輛運動競賽。
不過由於近年來礙於歐洲日漸抬頭的反菸害運動(菸草公司向來是F1運動的最大贊助團體)與為了增加更多的收視觀眾群,FIA也積極地尋求讓F1出走到亞洲與美洲等其他地區的機會,增加在歐洲本土以外的舉辦場次。
每賽季都會在世界不同城市舉行大概20場大獎賽,每場大獎賽排名積分如下:
排名
積分
1
25
2
18
3
15
4
12
5
10
6
8
7
6
8
4
9
2
10
1
最速單圈並在前10完賽
1
11以下或未完成
0
全賽季大獎賽結束後,積分最多的將成爲該賽季世界車手總冠軍,也發生過賽季未完全比完,已可由積分累積確定冠軍得主的情況。
2021賽季引入的排位衝刺賽,2022賽季排名積分如下:
排名
積分
1
8
2
7
3
6
4
5
5
4
6
3
7
2
8
1
9以下或未完成
0
大獎賽[編輯]
通常大部分的大獎賽都有其固定長年使用的賽道,但是有些比較特殊的大獎賽可能會在每年或每幾年就改變場地,或在不同的幾個場地間輪流。
雖然大獎賽通常都是使用比賽場地所在國家的國名來命名,但也不保證該賽事一定是在掛名國的境內舉辦。
舉例來說,聖馬利諾大獎賽事實上並不是在聖馬利諾公國的境內舉辦,而是在義大利境內的伊莫拉賽道(義大利文全名是AutodromoEnzoeDinoFerrariImola,安佐與狄諾·法拉利-伊莫拉賽道)進行,起因在於義大利境內每年都會有兩場固定比賽(另外一場是義大利大獎賽),因此借用鄰近的聖馬利諾公國之名以茲區別。
有時也會有同一個賽道曾經舉辦過兩種不同名字大獎賽的情況,例如位在德國境內的紐柏林賽道(Nürburgring)就曾經是盧森堡大獎賽(另一個掛其他國名的分站)與歐洲大獎賽(經常在幾個不同國家之間輪流舉辦)的舉辦場地。
一個大獎賽的日程非常緊湊。
於一個非衝刺賽的比賽周末,星期四的賽前記者會需於練習賽開始前最少23小時舉行,星期五的練習賽1和練習賽2需相隔最少兩小時,星期六的練習賽3需與練習賽2相隔最少19小時,排位賽亦需與練習賽3相隔最少兩小時。
於個別同時舉行F2或F3等比賽的賽站,倘若因其他賽事出現延遲,緊接的F1比賽項目亦需相應延遲。
例如2022年亞塞拜然站,因F2衝刺賽最後一圈意外撞毀保護牆而需時清理賽道,導致F1練習賽3延遲15分鐘舉行,緊接的F1排位賽亦相應延遲15分鐘舉行。
賽道[編輯]
主條目:一級方程式賽車賽道列表
F1是一種封閉式的賽事,意思是說比賽是在一個完全與外界隔絕、封閉的範圍內,以固定的路線繞圈進行。
大部分舉辦F1的場地都是專門用來進行各類車輛比賽的賽車跑道,但也有以一般市街道路圍成,每年只有在舉辦F1比賽時才特別封路做出的市街賽道。
甚至還有介於兩種場地之間,以一半市街地與一半賽車跑道組成的混合賽道。
專用賽道:這類跑道佔F1舉辦場地的大多數,除了F1之外,往往也是其他種類車輛競賽的使用場地。
例如位於日本三重縣鈴鹿市的鈴鹿賽道(SuzukaCircuit),位於義大利米蘭郊外的國立蒙札賽道(義大利文:AutodromoNazionaleMonza),位於英國北安普頓郡(Northamptonshire)的銀石賽道(SilverstoneCircuit),都是此類場地。
市街賽道:以一般的市街道路、高速公路或是公園內的環園道路為基礎所圍繞而成,加裝一些緩衝或安全防護設施後用以進行比賽的場地。
在這類場地中,位於摩納哥公國,以蒙特卡洛(MonteCarlo)的市街所圍成的摩納哥賽道應該是最經典的範例,除此之外一些以前曾經舉辦過的場次例如長堤大獎賽(英語:GrandPrixofLongBeach)、拉斯維加斯大獎賽(又名凱撒皇宮大獎賽)都是市街地比賽,其中後者所使用的凱薩皇宮賽道(Caesar'sPalaceCircuit)甚至是用該賭場附設的大型停車場圍成的。
混合賽道:這類場地在平日可能有一個規模比較小、距離比較短的專用賽道存在,在正式比賽時再擴展連結周圍的普通道路變成一個完整的跑道。
或者,跑道路線本身是與途經該地的道路有局部重疊,平日作交通路線使用,比賽時再圍起來變成賽道。
加拿大蒙特婁的吉耶·維倫紐夫賽道(GillesVilleneuveCircuit),澳洲墨爾本的亞伯公園賽道(AlbertParkCircuit),或是曾經舉辦過美國大獎賽的華金谷賽道(英語:WatkinsGlenInternational)(WatkinGlenCircuit)都屬此類場地。
贊助商[編輯]
如同大部分職業運動一樣,F1也是商業氣息非常重的一種運動比賽,因此除了各車隊、車手本身有許許多多廠商贊助之外,連大獎賽本身有時也會有專屬的比賽贊助商,稱為「掛名贊助商」(NamingSponsor)。
掛名贊助商通常都是針對單一場次的大獎賽進行贊助,當然,也有些預算龐大的贊助商,會一年之內贊助多場大獎賽,除了自己的品牌名稱可以出現在大獎賽的正式全名中外,通常比賽結束頒獎時頒獎台後方與周圍的裝飾,也多是使用掛名贊助商的商標。
因此,在加上贊助商的名稱之後,F1的各個大獎賽通常都有個非常長的全名,例如「安聯保險歐洲大獎賽」(AllianzGrandPrixofEurope),「佛斯特啤酒(英語:Foster'sGroup)澳大利亞大獎賽」(Foster'sGrandPrixofAustralia),或「富士電視台F1日本大獎賽」(FujiTelevisionF1JapaneseGP)等,2022年艾米利亞-羅馬涅大獎賽官方名稱為「F1勞力士義大利製造暨艾米利亞-羅馬涅大獎賽」(Formula1RolexGranPremiodelMadeinItalyedell'Emilia-Romagna2022),是最為累贅的F1大獎賽名稱。
長久以來各國菸商一直是F1賽事最大的贊助商,但自2005年10月起歐盟、英國政府和其他國家禁止菸草廣告的法令對F1生效之後,菸草商已全面退出F1廣告市場。
通訊、電腦軟硬體等高科技產業、酒類生產商與金融業成為接續煙商之後,最主要的贊助來源。
相關列表[編輯]
大獎賽列表[編輯]
暗灰色的國家曾舉辦過F1大獎賽,綠色的國家目前持有。
以下列表列出的是F1史上曾經舉辦過和現在舉辦的部份大獎賽場次,與這些比賽曾使用過的賽道。
現在仍然在舉辦的大獎賽如下
阿布達比大獎賽-在亞斯碼頭賽道(YasMarinaCircuit)舉行。
2009年首次舉辦
亞塞拜然大獎賽-在巴庫市街賽道(BakuCityCircuit)舉行。
2016年首次舉辦時以歐洲大獎賽舉行
新加坡大獎賽-在新加坡賽道(Singapore)舉行,是以新加坡的市街圍成。
2008年首次舉辦,第一次的夜間F1賽事。
澳洲大獎賽-在墨爾本的亞伯公園賽道(AlbertParkCircuit,Melbourne)舉行,賽道大部份平時作為墨爾本的公共道路;曾經於阿德雷德(Adelaide)舉辦過
奧地利大獎賽-在史匹爾堡(Spielberg)的紅牛賽道(RedBullRing)舉行
巴林大獎賽-在巴林國際賽道(BahrainInternationalCircuit)舉行。
2004年首次舉辦
比利時大獎賽-在斯帕的斯帕賽道(CircuitdeSpa-Francorchamps)舉行
巴西大獎賽-在聖保羅的英特拉格斯賽道(AutódromoJoséCarlosPace)舉行
英國大獎賽-在北安普敦郡的銀石賽道(SilverstoneCircuit)舉行
加拿大大獎賽-在蒙特婁的吉耶·維倫紐夫賽道舉行
中國大獎賽-在上海的上海賽道(上海國際賽車場,ShanghaiInternationalCircuit)舉行。
2004年首次舉辦
法國大獎賽-目前在勒卡斯特雷的保羅·里奇亞多賽道(CircuitPaulRicard)舉行,曾在內未爾近郊的內未爾馬涅-古赫賽道(英語:CircuitdeNeversMagny-Cours)(CircuitdeNeversMagny-Cours)舉行
匈牙利大獎賽-在布達佩斯的匈牙利賽道(Hungaroring)舉行
義大利大獎賽-在米蘭的蒙札賽道(AutodromoNazionalediMonza)舉行
日本大獎賽-在三重縣的鈴鹿賽道(SuzukaCircuit)舉行
摩納哥大獎賽-在摩納哥賽道(CircuitdeMonaco)舉行,是以蒙特卡洛的市街圍成。
西班牙大獎賽-在巴塞隆納的加泰隆尼亞賽道(CircuitdeCatalunya)舉行,曾在安達盧西亞的赫雷斯賽道(CircuitoPermanentedeJerez)舉行
美國大獎賽-在德克薩斯州的美洲賽道(CircuitoftheAmericas)舉行(自2012年);曾在印第安那州的印第安納波利斯賽車場(IndianapolisMotorSpeedway)舉行(2000-2007年)
墨西哥大獎賽-在墨西哥城的羅德里格斯兄弟賽道(AutódromoHermanosRodríguez)舉行
荷蘭大獎賽-在贊德沃特的贊德沃特賽道(CircuitZandvoort)舉行
邁阿密大獎賽-在佛羅里達州的邁阿密國際賽道(MiamiInternationalAutodrome)舉行。
2022年首次舉辦
艾米利亞-羅馬涅大獎賽-在義大利的伊莫拉賽道(AutodromoEnzoeDinoFerrariImola)舉行,同賽道曾以義大利大獎賽及聖馬利諾大獎賽舉行
曾經舉辦過的大獎賽如下
阿根廷大獎賽-在布宜諾斯艾利斯賽道(AutodromoMunicipalDeLaCiudadDeBuenosAires)舉行
歐洲大獎賽-1984年,1995年至1996年,1999年至2007年在德國紐堡賽道(Nürburgring)舉行;1994年及1997年在西班牙安達盧西亞的赫雷斯賽道(CircuitoPermanentedeJerez)舉行;2008年至2012年在西班牙的瓦倫西亞賽道(英語:ValenciaStreetCircuit)舉行街道賽;2016年在亞塞拜然的巴庫市街賽道舉行)
印度大獎賽-2011年-2013年在大諾伊達的佛陀國際賽道(BuddhInternationalCircuit)舉行
韓國大獎賽-2010年-2013年在韓國靈巖郡韓國國際賽道舉行
德國大獎賽-在巴登-符騰堡的霍肯海姆賽道(Hockenheimring)舉行(2007年至2014年在紐伯格林賽道和霍肯海姆賽道輪流舉行)
盧森堡大獎賽-在德國紐伯林賽道(Nürburgring)舉行
馬來西亞大獎賽-在吉隆坡的雪邦賽道(Sepang)舉行(2018年已不為F1賽車提供賽道)
太平洋大獎賽-在日本岡山縣英田賽道(TICircuitAida)舉行
葡萄牙大獎賽-曾在埃斯托里爾賽道(CircuitodoEstoril)、阿爾加維國際賽道(AutódromoInternacionaldoAlgarve)等多條賽道舉行
南非大獎賽-1934年–1965年間在喬治王子賽道舉行,1967年–1993年間在卡亞拉米(英語:Kyalami)舉行
土耳其大獎賽-在伊斯坦堡賽車場(IstanbulOtodrom)舉行
俄羅斯大獎賽-在索契賽道(SochiAutodrom)舉行
車隊列表[編輯]
因為F1以及汽車工業的發展歷程十分複雜且充滿了併購,收購等事項,所以相同或相似的名稱並不意味著這些車隊之間有著直接聯繫,與此相反,一些名稱上並無相同點的車隊反而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繫。
參賽中的車隊[編輯]
梅賽德斯(Mercedes-AMGPetronasF1Team)
紅牛(OracleRedBullRacing)
法拉利(ScuderiaFerrari)
麥拉倫(McLarenF1Team)
阿爾派(BWTAlpineF1Team)
艾法托利車隊(ScuderiaAlphaTauri)
奧斯頓·馬丁(AstonMartinAramcoCognizantF1Team)
威廉斯(WilliamsRacing)
阿爾法·羅密歐(AlfaRomeoF1TeamORLEN)
哈斯(HaasF1Team)
註:所列名稱為車隊正式全名(以英文維基相關頁面以及車隊官方網站為準)
曾經存在的車隊(部分)[編輯]
喬丹車隊(JordanGrandPrix,1991-2005,世爵車隊前身)
米納爾迪車隊(Minardi,1985-2005,紅牛二隊前身)
捷豹車隊(JaguarRacingF1Team,2000-2004,紅牛車隊前身)
班尼頓車隊(BenettonFormula1RacingTeam,1986-2001,雷諾車隊前身)
普羅斯特車隊(ProstGrandPrix,1997-2001)
飛箭車隊(ArrowsGrandPrixInternational,1978-2002)
史都華車隊(StewartGrandPrix,1997-1999,捷豹車隊前身)
蓮花車隊(1954年)(英語:TeamLotus)(TeamLotus,1954–1994,2010年成立的蓮花車隊無直接關係,為卡特漢姆車隊的前身,存爭議)
泰利爾車隊(TyrrellRacing,1968-1998英美車隊前身)
布拉漢姆車隊(Brabham,1962-1992)
英美車隊(BritishAmericanRacing,BAR,1999年-2005,本田車隊的前身)
超級亞久里車隊(SuperAguriF1Team,2006-2008)
本田車隊(HondaRacingF1Team,1964-1968,2006-2008,布朗GP車隊前身)
世爵車隊(SpykerF1Team,2007,印度威力車隊前身)
豐田車隊(PanasonicToyotaRacing,2002-2009)
BMW薩伯車隊(BMWSauberF1Team,現薩伯車隊前身)
布朗GP車隊(BrawnGPFormulaOneTeam,梅賽德斯車隊前身)
維珍車隊(Virgin,瑪魯西亞車隊前身)
蓮花車隊(LotusRacing,2010-2011,卡特漢姆車隊前身)
西斯班尼亞(HRT,HispaniaRacingF1Team,2010-2012)
卡特漢姆(CarterhamF1Team,2012-2014)
瑪魯西亞(MarussiaF1Team,2012-2015,馬諾車隊前身)
蓮花車隊(LotusF1Team,2012-2015,雷諾車隊前身)
馬諾車隊(ManorRacing,2016)
印度威力(ForceIndiaF1Team,2008-2018,賽點車隊前身)
賽點(RacingPoint,2018-2020,奧斯頓·馬丁車隊前身)
參賽中車隊所有者變更史[編輯]
梅賽德斯車隊:泰瑞爾(英語:KenTyrrell)車隊(私人)→英美車隊→本田車隊→布朗車隊(私人)→梅賽德斯車隊
紅牛車隊:史都華車隊(英語:StewartGrandPrix)(私人)→捷豹車隊→紅牛車隊
邁凱倫車隊:麥拉倫車隊(從未變更)
奧斯頓·馬丁車隊:喬丹車隊(私人)→米蘭德(英語:MidlandGroup)車隊(英語:MidlandF1Racing)→世爵車隊→印度威力(英語:MichielMol)車隊(私人)→賽點(英語:RacingPointUK)車隊→奧斯頓·馬丁車隊
阿爾派車隊:托勒曼(英語:TedToleman)車隊(英語:TolemanMotorsport)(私人)→班尼頓(英語:Benettonfamily)車隊(私人)→雷諾車隊→蓮花車隊→雷諾車隊→阿爾派車隊
法拉利車隊:法拉利車隊(從未變更)
艾法托利車隊:米納爾迪(英語:GiancarloMinardi)車隊(私人)→紅牛第二車隊→艾法托利(英語:AlphaTauri(fashionbrand))車隊
愛快·羅密歐車隊:薩伯(英語:PeterSauber)車隊(私人)→BMW薩伯車隊→薩伯(英語:PeterSauber)車隊(私人)→愛快·羅密歐車隊
哈斯車隊:哈斯(英語:HaasAutomation)車隊(從未變更,使用自拍賣所得的原瑪魯西亞車隊(維珍車隊→馬魯西亞(英語:MarussiaMotors)車隊→馬諾車隊)總部)
威廉斯車隊:威廉斯車隊(原為私人車隊,已於2020年將車隊出售給多里爾頓資本,車隊仍保留原有名稱)
參見[編輯]
一級方程式世界車手冠軍列表
一級方程式世界製造商冠軍列表
一級方程式賽車分站賽冠軍列表
一級方程式賽車車手列表
一級方程式賽車賽道列表
一級方程式積分系統
一級方程式賽車車隊列表
相關條目[編輯]
A1GP汽車大獎賽
注釋[編輯]
^方程式賽車賽規於1946年制定;首屆一級方程式賽車於1947年舉辦,而錦標賽則於1950年首次舉行。
^恩佐·法拉利創造的詞,描述那些膽敢並成功挑戰像自己這樣的大製造商的車隊,含輕蔑、鄙視的意味。
^並非當年的蓮花車隊(1954-1994)。
參考資料[編輯]
^JonathanNobleandMarkHughes.DiscoveringWhatMakesFormulaOne,FormulaOne.[2013-08-3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4-24)(英語).
^VIDEO:Analysing2017'smassiverisesinG-Force.www.formula1.com.[2021-09-16].(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18)(英語).
^Delaney,Michael.MonzaSpeedTrap:whoisthefastestofthemall?.F1i.com.2019-09-08[2021-09-16].(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12)(英語).
^Thrilling2010seasonboostsFormulaOneTVaudiences.formula1.com.2011-01-21[2013-08-3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23)(英語).
^LegalNotices.formula1.com.[2013-04-15].(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23)(英語).
^JamesLawton.MosscanguideHamiltonthroughchicaneofcelebrity.TheIndependent(NewspaperPublishing).2007-08-28(英語).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幫助)
^AlanHenry.Hamilton'schancetohitthegridrunning.TheGuardian(London).2007-03-12[2013-04-15].(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4-18)(英語).
^BillTuckey.MossreturnstosceneofGPvictory.TheAge(AustraliaCompany).1994-01-28(英語).theall-conqueringMercedes-Benzcars...WhentheGermanswithdrewfromracingaftertheLeMans24-hourtragedy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幫助)
^北京青年報.赛车女郎新赛季全面遭禁F1改革接踵而至.2018-02-02.(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5).
^「不合時宜」F1停用賽車女郎女權組織促單車拳擊效法.明報.2018-02-0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02).
^RogerHorton.TheReturnoftheEnzo's.AtlasFormulaOneJournal.[2013-09-0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1)(英語).
^12.012.1RichardWilliams.TheFormulaforStrikingItRich.TheGuardian(GuardianNewspapers).1997-03-28(英語).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幫助)
^13.013.1Facevalue:MrFormula.TheEconomist(EconomistNewspapers).1997-03-05:72(英語).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幫助)
^GeraldDonaldson.MichaelSchumacher.formula1.com.[2013-04-15].(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6-28)(英語).
^FIARules&RegulationsSportingRegulations:2006seasonchanges.formula1.com.(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11-09).
^16.016.1£40millionbudgetcapand13teamsfor2010.formula1.com.2009-04-30[2014-02-1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2-18)(英語).
^Mosleyofferscompromiseon2010.BBCSport.2009-06-18[2014-02-13].(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2)(英語).
^18.018.1GemmaBriggs.Howtheformulaonecrisisevolved.TheGuardian.2009-06-19[2014-02-13].(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5)(英語).
^19.019.1F1dealendsthreatofbreakaway.BBCSport.2009-06-24[2014-02-13].(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4)(英語).
^TomCary.MaxMosleymakesdramaticU-turnoverhisfutureasFIApresident.TheTelegraph.2009-06-26[2014-02-13].(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6-28)(英語).
^FOTAPressRelease.FOTA.2009-07-08[2009-07-08].(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7-11)(英語).
^FIAPressRelease.FIA.2009-07-08[2009-07-08].(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7-10)(英語).
^MattBeer.NewConcordeAgreementfinallysigned.autosport.com.2009-08-01[2014-02-1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21)(英語).
外部連結[編輯]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一級方程式賽車
一級方程式主題
國際汽車聯盟官方網站(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英文)
F1官方網站(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英文)
一級方程式賽車的Facebook專頁
一級方程式賽車的Instagram帳戶
一級方程式賽車的Twitter帳戶
YouTube上的一級方程式賽車頻道
閱論編2022年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參賽車隊與車手法拉利奧斯頓·馬丁-梅賽德斯哈斯-法拉利邁凱倫-梅賽德斯梅賽德斯
16.夏爾·勒克萊爾
55.小卡洛斯·塞恩斯
5.塞巴斯蒂安·維特爾
18.蘭斯·斯托爾
27.尼可拉斯·賀根堡
20.凱文·馬格努森
47.米克·舒馬克
3.丹尼爾·里卡多
4.蘭多·諾里斯
44.路易斯·漢米爾頓
63.喬治·羅素
紅牛–紅牛動力阿爾派-雷諾愛快·羅密歐-法拉利艾法托利–紅牛動力威廉斯-梅賽德斯
11.塞吉歐·培瑞茲
1.馬克斯·維斯塔潘
14.費爾南多·阿隆索
31.埃斯特班·奧康
77.維爾特利·鮑達斯
24.周冠宇
10.皮埃爾·蓋斯利
22.角田裕毅
6.尼古拉斯·拉提菲
23.亞歷山大·阿爾本
45.尼克·德弗里斯
閱論編國際汽車聯盟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F1)賽季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閱論編一級方程式賽車大獎賽2022賽季
巴林
沙烏地阿拉伯
澳洲
艾米利亞-羅馬涅
邁阿密
西班牙
摩納哥
亞塞拜然
加拿大
英國
奧地利
法國
匈牙利
比利時
荷蘭
義大利
新加坡
日本
美國
墨西哥城
聖保羅
阿布達比
過往舉辦
70周年
阿根廷
巴西
凱薩宮
達拉斯
底特律(英語:DetroitGrandPrix)
艾費爾
歐洲
德國
印度
印第安納波利斯500
韓國
盧森堡
馬來西亞
墨西哥
摩洛哥
太平洋
葡萄牙
佩斯卡拉(英語:CoppaAcerbo)
俄羅斯
薩基爾
聖馬利諾
南非
史泰爾馬克
瑞典(英語:SwedishGrandPrix)
瑞士
土耳其
托斯卡尼
美國西部(英語:UnitedStatesGrandPrixWest)
即將舉辦
中國
拉斯維加斯
卡達
提議舉辦
越南
閱論編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賽道2022賽季
巴林 ·
吉達 ·
墨爾本 ·
伊莫拉 ·
邁阿密 ·
加泰隆尼亞 ·
摩納哥 ·
巴庫 ·
蒙特婁 ·
銀石 ·
斯皮爾堡 ·
保羅·理察 ·
匈牙利 ·
斯帕-弗朗科爾尚 ·
贊德沃特 ·
蒙札 ·
新加坡 ·
鈴鹿 ·
奧斯丁 ·
墨西哥城 ·
因特拉戈斯 ·
亞斯碼頭
過往舉辦
阿德萊德 ·英田(岡山) ·艾因迪亞卜 ·安特里 ·阿爾加維 ·安德什托普 ·AVUS ·博阿維斯塔 ·布蘭茲哈奇 ·伯倫加登 ·佛陀 ·布宜諾斯艾利斯 ·愷撒宮 ·克萊蒙費朗 ·達拉斯 ·底特律 ·迪安 ·達寧頓公園 ·東倫敦 ·埃斯托里爾 ·富士 ·霍肯海姆 ·印第安納波利斯 ·伊斯坦堡 ·雅卡雷帕瓜 ·哈拉馬 ·赫雷斯 ·卡亞拉米 ·布加迪(利曼) ·長灘 ·馬尼-庫爾 ·孟山都 ·蒙特惠奇 ·塔伯拉山 ·賽車公園 ·穆傑洛 ·尼未爾-包勒 ·紐柏林 ·佩德拉爾韋斯 ·佩斯卡拉 ·鳳凰城 ·漢斯 ·河濱 ·魯昂 ·賽百靈 ·雪邦 ·索契 ·瓦倫西亞 ·沃特金斯格倫 ·靈岩 ·采爾特韋格 ·佐爾德
即將舉辦/復辦
路薩爾 ·拉斯維加斯
擱置
河內 ·伊戈拉 ·上海
閱論編F1車手世界冠軍
1950 朱塞佩·法里納
1951 胡安·曼努埃爾·范吉奧
1952 阿爾貝托·阿斯卡里
1953 阿爾貝托·阿斯卡里
1954 胡安·曼努埃爾·范吉奧
1955 胡安·曼努埃爾·范吉奧
1956 胡安·曼努埃爾·范吉奧
1957 胡安·曼努埃爾·范吉奧
1958 邁克·霍索恩
1959 傑克·布拉漢姆
1960 傑克·布拉漢姆
1961 菲利普·托爾·希爾
1962 格拉漢姆·希爾
1963 吉姆·克拉克
1964 約翰·蘇爾特斯
1965 吉姆·克拉克
1966 傑克·布拉漢姆
1967 丹尼·哈默
1968 格拉漢姆·希爾
1969 傑奇·史都華
1970 約亨·林特
1971 傑奇·史都華
1972 埃默松·菲蒂帕爾迪
1973 傑奇·史都華
1974 埃默松·菲蒂帕爾迪
1975 尼基·勞達
1976 占姆士·亨特
1977 尼基·勞達
1978 馬里奧·安德烈蒂
1979 朱迪·謝科特
1980 阿蘭·瓊斯
1981 尼爾森·畢奇
1982 科克·羅斯堡
1983 尼爾森·畢奇
1984 尼基·勞達
1985 阿蘭·普羅斯特
1986 阿蘭·普羅斯特
1987 尼爾森·畢奇
1988 艾爾頓·冼拿
1989 阿蘭·普羅斯特
1990 艾爾頓·冼拿
1991 艾爾頓·冼拿
1992 奈傑爾·曼塞爾
1993 阿蘭·普羅斯特
1994 麥可·舒馬克
1995 麥可·舒馬克
1996 戴蒙·希爾
1997 雅克·維倫紐夫
1998 麥可·海基寧
1999 麥可·海基寧
2000 麥可·舒馬克
2001 麥可·舒馬克
2002 麥可·舒馬克
2003 麥可·舒馬克
2004 麥可·舒馬克
2005 費爾南多·阿隆索
2006 費爾南多·阿隆索
2007 奇米·雷克南
2008 路易斯·漢米爾頓
2009 詹森·巴頓
2010 塞巴斯蒂安·維泰爾
2011 塞巴斯蒂安·維泰爾
2012 塞巴斯蒂安·維泰爾
2013 塞巴斯蒂安·維泰爾
2014 路易斯·漢米爾頓
2015 路易斯·漢米爾頓
2016 尼可·羅斯堡
2017 路易斯·漢米爾頓
2018 路易斯·漢米爾頓
2019 路易斯·漢米爾頓
2020 路易斯·漢米爾頓
2021 馬克斯·維斯塔潘
2022 馬克斯·維斯塔潘
閱論編F1製造商世界冠軍
1950年 未授予
1951年 未授予
1952年(英語:1952FormulaOneseason) 未授予
1953年(英語:1953FormulaOneseason) 未授予
1954年(英語:1954FormulaOneseason) 未授予
1955年(英語:1955FormulaOneseason) 未授予
1956年(英語:1956FormulaOneseason) 未授予
1957年(英語:1957FormulaOneseason) 未授予
1958年(英語:1958FormulaOneseason) 范沃爾(英語:Vanwall)
1959年(英語:1959FormulaOneseason) 庫珀
1960年(英語:1960FormulaOneseason) 庫珀
1961年(英語:1961FormulaOneseason) 法拉利
1962年(英語:1962FormulaOneseason) BRM(英語:BritishRacingMotors)
1963年(英語:1963FormulaOneseason) 蓮花
1964年(英語:1964FormulaOneseason) 法拉利
1965年(英語:1965FormulaOneseason) 蓮花
1966年(英語:1966FormulaOneseason) 布拉漢姆
1967年(英語:1967FormulaOneseason) 布拉漢姆
1968年(英語:1968FormulaOneseason) 蓮花
1969年(英語:1969FormulaOneseason) 馬特拉
1970年(英語:1970FormulaOneseason) 蓮花
1971年(英語:1971FormulaOneseason) 泰瑞爾
1972年(英語:1972FormulaOneseason) 蓮花
1973年(英語:1973FormulaOneseason) 蓮花
1974年(英語:1974FormulaOneseason) 麥拉倫
1975年(英語:1975FormulaOneseason) 法拉利
1976年(英語:1976FormulaOneseason) 法拉利
1977年(英語:1977FormulaOneseason) 法拉利
1978年(英語:1978FormulaOneseason) 蓮花
1979年(英語:1979FormulaOneseason) 法拉利
1980年(英語:1980FormulaOneseason) 威廉斯
1981年(英語:1981FormulaOneWorldChampionship) 威廉斯
1982年(英語:1982FormulaOneWorldChampionship) 法拉利
1983年(英語:1983FormulaOneWorldChampionship) 法拉利
1984年(英語:1984FormulaOneWorldChampionship) 麥拉倫
1985年(英語:1985FormulaOneWorldChampionship) 麥拉倫
1986年(英語:1986FormulaOneWorldChampionship) 威廉斯
1987年(英語:1987FormulaOneWorldChampionship) 威廉斯
1988年(英語:1988FormulaOneWorldChampionship) 麥拉倫
1989年(英語:1989FormulaOneWorldChampionship) 麥拉倫
1990年(英語:1990FormulaOneWorldChampionship) 麥拉倫
1991年(英語:1991FormulaOneWorldChampionship) 麥拉倫
1992年(英語:1992FormulaOneWorldChampionship) 威廉斯
1993年(英語:1993FormulaOneWorldChampionship) 威廉斯
1994年(英語:1994FormulaOneWorldChampionship) 威廉斯
1995年(英語:1995FormulaOneWorldChampionship) 班尼頓
1996年(英語:1996FormulaOneWorldChampionship) 威廉斯
1997年 威廉斯
1998年 麥拉倫
1999年 法拉利
2000年 法拉利
2001年 法拉利
2002年 法拉利
2003年 法拉利
2004年 法拉利
2005年 雷諾
2006年 雷諾
2007年 法拉利
2008年 法拉利
2009年 布朗
2010年 紅牛
2011年 紅牛
2012年 紅牛
2013年 紅牛
2014年 梅賽德斯
2015年 梅賽德斯
2016年 梅賽德斯
2017年 梅賽德斯
2018年 梅賽德斯
2019年 梅賽德斯
2020年 梅賽德斯
2021年 梅賽德斯
規範控制
WorldCatIdentities
BNF:cb12002946q(data)
GND:4267570-4
LCCN:nb2012002495
NDL:00960053
NKC:kn20061004005
VIAF:245922962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一级方程式赛车&oldid=74175150」
分類:一級方程式賽車格蘭披治1950年建立的體育組織方程式賽車法國體育競賽隱藏分類:CS1英語來源(en)含有訪問日期但無網址的引用的頁面自2018年9月粗劣翻譯自2020年7月需要從英語維基百科翻譯的條目模板中使用無效日期參數的條目需要從英語維基百科翻譯的條目含有多個問題的條目含有英語的條目有藍鏈卻未移除內部連結助手模板的頁面含有內容需登入查看的頁面與維基數據相同的Twitter用戶名包含BN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GN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LCC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DL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K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VIA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AfrikaansAragonésالعربيةAsturianuAzərbaycancaBoarischБеларускаяБеларуская(тарашкевіца)БългарскиবাংলাBrezhonegBosanskiCatalàکوردیČeštinaЧӑвашлаCymraegDanskDeutschދިވެހިބަސް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فارسیSuomiFrançaisFryskGaeilgeGàidhligGalegoעבריתहिन्दीHrvatskiMagyarՀայերենBahasaIndonesiaInterlingueIdoÍslenskaItaliano日本語JawaქართულიҚазақшаಕನ್ನಡ한국어LatinaLëtzebuergeschLimburgsLombardLietuviųLatviešuMinangkabauМакедонскиമലയാളംМонголमराठीBahasaMelayuMaltiMirandésမြန်မာဘာသာمازِرونیNāhuatlनेपालभाषा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Occitanଓଡ଼ିଆਪੰਜਾਬੀPapiamentuPolskiپنجابیPortuguêsRumantschRomânăРусскийSicilianuScots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SimpleEnglishSlovenčinaSlovenščinaShqipСрпски/srpskiSeelterskSundaSvenskaதமிழ்ТоҷикӣไทยTürkçeТатарча/tatarçaУкраїнськаاردوVènetoTiếngViệtWest-Vlams吴语YorùbáBân-lâm-gú粵語
編輯連結
延伸文章資訊
- 1一級方程式賽車-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名稱中「方程式」是指一組所有參賽車輛都必須遵守的規則。F1賽季包括一系列的比賽,而這些所謂的「大獎賽」(法語: Grand Prix)的場地是全封閉的專門賽 ...
- 2f1方程式賽車版- 人氣推薦- 2022年10月 - 露天拍賣
f1方程式賽車版網路推薦好評商品就在露天,超多商品可享折扣優惠和運費補助。( F1方程式賽車版+0-100) 省油加速DIY冠軍, 馬力強! 動力微電腦,獨家技術(免運) 微電腦 ...
- 3方程式賽車_百度百科
簡單來説,就是以一條方程式(並非數學上的方程式)去生產,所以稱為方程式賽車。 各級方程式賽車的製造程式不同。由國際汽聯管轄的方程式賽車有三個級別,最高級別是一級 ...
- 4三級方程式賽車 - Wikiwand
三級方程式賽車(簡稱F3)是高成本花費和高技術等級的單座位四輪方程式賽車比賽,賽事等級僅次於一級方程式賽車和GP2及GP3。三級方程式賽車的賽事由國際汽車 ...
- 5賽車知識+》帶你一起看汽車運動的最高殿堂:F1 一級方程式
2022年身價最高的一級方程式車手:Lewis Hamilton,年薪高達4000萬美金。©Morio@WikiPedia. 2022年F1一級方程式賽車的規格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