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有甚麼意義? 死亡的意義如何連繫到生命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這種建設性力量,是由死亡的哲學去學習生存的哲學,從面對死亡的態度去學習生存的精神。
首先是認識死亡,破除一向對死亡的迷思,肯定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甚至生存是向 ...
死亡有甚麼意義?死亡的意義如何連繫到生命上?陳芷筠「在光明與我之間,接著窗戶消失,再接著,我一無所見......」這是艾米莉狄金森的詩的未段。
論述死亡的文學、神話、圖畫等,皆與痛苦、黑暗、恐懼有關,要不就是尋找靈單妙藥,以龜鶴松柏等形象祈求長壽,妄求長生不老,目的為逃避死亡。
死亡這事實,彷彿只能存在陰暗,負面的角落,而生存便是光明,這一個截然二分的論述,將生存與死亡分為兩碼子的事,它們之間並沒有互相參照或某種關係的連繫。
我們不是生存,便是死亡,我們一是固守生存,一是固守死亡;那麼,死亡的意義就只是生命的終結。
當我們不固守於這個二元對立的窘局中時,死亡的意義並不只是生命的終結,死可能是生的燈塔,有死才知生的價值,才顯得生的可貴及完整,正如有離別,才知道相聚的可貴。
所以,有關對死亡的探討並不應一味負面,重新發掘死亡的價值,以及從死亡中重新發掘價值1,對人生意義及價值的探討,包括對死亡意義的深思。
我們要知道死亡的意義,便要認識死亡,認識來自對死亡的觀察。
他人的死亡是可經驗的,自己的卻不可經驗,只可從想像、假設去感受死,並不可真實經驗死亡2,所以在生者對死亡的經驗,可能來自一些死亡的傳統形式,如家中的神明,拜祭先人的傳統等,關於死亡的儀式經常出現在日常生活中,但這只是一些約定俗成的儀式,並不能拉近死亡與生活的關係,不能讓人了解死亡,接受及面對死亡。
另一面向,認識死亡,源於目睹別人的死亡,如新聞報導的意外死傷或大型災難,及至近身親友的死,我們可以像伊凡﹒伊里奇的同僚一樣,認為「死的是他,不是我」,產生一種慶幸感,展示人性麻目的一面,也可以像〈十誡〉第一誠中小孩死訊的突如其來,啟發死亡的性質,死亡這結果是確定的,但死亡的到訪卻是不確定,不能預測的。
由於經驗死亡,帶來了生命的無常的認知,不知死,焉知生?對死亡的觀察及思考,是對生存狀態或生命的一種觀照,重新肯定及定義生存的價值。
死亡的意義,由於它能夠觀照生命,就整個生命而言,死亡不是威脅,是一種挑戰,是內在精神及生命的繼續成長,且更能深化的積極面對的人生階段,死亡是一種建設性力量3。
這種建設性力量,是由死亡的哲學去學習生存的哲學,從面對死亡的態度去學習生存的精神。
首先是認識死亡,破除一向對死亡的迷思,肯定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甚至生存是向死的過程,正如海德格所說「人是向死的存在」。
死亡並不是遙遠的事,陪伴著我們生活,因為有限,所以珍惜,把每一天當最後的一天,好好地活,以滿懷感恩的心情生活,提醒還擁有生命的人只是活,想活是不夠的,而是如何活,才不致浪費生命。
再者,是面對死亡,處理或預演一旦死亡到訪時的心態,這種態度對我們在世安身立命有參考價值。
首先是處理未知的態度,懼怕死亡是源於人們害,怕死後的未知,其實生存也有許多未知,一些未能把握的事,如懼怕失業,或對一些生活瑣事、考試、面試等產生恐懼及焦慮。
我們對死亡有多少恐懼,對生命就有多少疑懼4,世俗的紛擾對我們真正享受生命形成一定阻礙,每個人對處理未知有不同的方法,處理死亡的未知可轉化成生存的哲理。
此外,人不肯面對死亡,是因對現實的執迷,執著於「我」,無法放棄屬於我的東西,如名利,感情,享受。
面對死亡,《潛水鐘與蝴蝶》中的鮑比過往極懂享受人生的每一細節,例如洗澡,他總會帶一杯威士忌,一本好書泡浴,但癱瘓後,他只好由護士洗淨僵硬的身體,「回憶那段愉快的日子是非常殘酷的,幸好我沒有時間鑽牛角尖」,而是把幻想化為受困生命的調劑,這與莊子提出「坐忘」5之法同一道理,對現實世界,人生的利益、得失、享受忘卻,把煩惱及妄求淡化,使精神舒暢自由,隨自然變幻「逍遙於天地間而心意自得。
」人生亦一樣,「以有涯隨無涯,殆已!」人生有涯,但慾望無涯,我們應在有限的生命中完成有限的慾望,無限的追求,包括對生命的追求,只是一種妄念,使人徒添痛苦,放棄執著,讓生命在有限時間內飛馳。
再者,死亡是物質的死,物質的死不會影響不死精神的存亡,要明瞭死是形而上的形體消逝,追求精神上的不死,永恆及不朽的死亡智慧,像小孩RayCheung一樣,將他對生命的感覺及想像力繪下,鼓勵世人,與道家提出「死而不亡」的死亡觀念同出一轍,這種精神的超脫打破了生與死之間的界線。
死亡有甚麼意義?死亡的意義如何連繫到生命上?從死亡的功能性來說,死亡的切身及神秘性,引發人的想像力,造就不少藝術作品;死亡也是生命新的開端,死亡是為了生命的循環,有落花才能結果。
但最重要的,死亡其實是一種對生命重新的掌握。
當然,我們不能掌握死亡的到來,也不能掌握死亡後的光景,我們能掌握的是死亡的必然性及對待它的態度,透過徹悟死亡的真相,我們便知道生存的方向。
死亡是我們再次專注投入生命的機會,我們從中重新發掘生存的價值。
對死亡的觀察及思考,是對生存狀態或生命的一種觀照。
故此,死亡對生命而言是一種建設性力量,我們從死亡的哲學去學習生存的哲學。
註解 1.《死亡的意義》,p.8.2.《死亡之思》,p.3993.3.《死亡的意義》,p.376.4.《如果只有一年》,p.104.5.《中西文化中的生死觀》,p.41.
文章回應(10)
高曉君-02/10/200803:37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階段,既然死亡是不可規避,那死亡對於人有什麼意義?
以往,痛苦、可怕、殘酷都是死亡的同義詞,但作者認為死亡是一種建設性的力量,令人重新審視生存的意義和價值。
這一反人們對死亡的負面看法,更透過死亡去反思生的方向。
為何死亡一定是負面呢?對死亡的負面看法,是原於人的恐懼,害怕未知的世界。
死亡的突如其來,亦打亂了安穩的日常生活。
對死亡的避諱,不願多提,更加固了人們對死亡的迷思。
其實死亡並不遙遠,每天都在發生,死亡本身不可怕,只是人們將之神秘化。
人們太安逸活在自己所劃的界線內,因而害怕界線以外的未知,造成恐懼。
與其活在死亡的恐懼之下,何不轉化為正面的力量,好好活下去?
苦短的人生,人們只執着於追求權力、名譽、地位,但慾望是無窮無盡,到最後往往失去自我,甚至妄想延續生命。
有公司甚至專門幫名人富豪寄存遺體,因為他們無法放棄現世的一切,保留形軀,希望日後科技可以幫他們復活。
形軀真的重要嗎?就如不少成功的作家,雖然已歸塵土,但作品仍延續他們的精神。
執着於生命延續,只會是無盡的痛苦,與其寄望「來生」、「復活」,不如活在當下,正因為生命有限,更不要浪費自己的生命。
我們應該用正面的態度來面對死亡,破除迷思,接受死亡的事實。
因為死亡讓我們思考生的方向,重新肯定生命的意義。
黃慧英-02/10/200809:22
延續他們精神的作品,也是延續的一種形式啊!假若執着生命以任何方式來延續,亦會帶來無盡的痛苦。
張嘉豪-03/10/200801:54
人認識了可謂死亡。
除了打破人對死亡的恐懼,還真的另人重新定義目標嗎?
毫無疑問,當人了解過死亡是甚麼一回事,對死亡的誤解亦會一一消除。
例如是個痛苦的終結,憂傷的離別,以及和自己重視的一切的分割。
但是,認請了死亡能否真的改變我們生活的態度?我不否認人會改變對死亡的觀念,從懼怕轉為欣然接受。
但這並不表示改變人對其他欲望的追求,人生的意義,對於每一個人對不同,只是人自身認為其生活過得充實,又可必說追求名利是虛無?我認為死亡的價值在於令人反思生命是否過得有意義,及使人走響積極的道路。
黃慧英-08/10/200809:24
「人自身認為其生活過得充實,又可必說追求名利是虛無?」怎樣才算是充實呢?
「認請了死亡能否真的改變我們生活的態度?」若果所謂認清是純屬知性的,則未必會動搖我們的價值觀,但是否有純屬知性的認清?
王家豪-27/03/201311:00
人生在世,一百數十年,而能冥記的事又有幾多。
十年前可有幻想十年後的今天會如何如何,好運的人安穩生活到百多歲,不愁五嚮;不幸者英年早逝,禍及至親。
生命如此稀虛無常,快樂痛苦永結纏繞在剎那之中,一切擬真虛幻的感覺使人恐懼結束,即使放下恐懼感,但不捨更令人憤恨,痛恨死亡將生命和自己分割。
也許生命有無限輪迴,也許世界為一,形毀象徵回歸。
但不論生命最終結果,人所感概的是自我在世界之中滅寂,我不再佔有世界的空間,我已經不再是我了。
有人在說死亡是一明燈是新的開始,生命與死亡也許是一個循環,完結和開始是站在同一個點上,生命是一個漫長的死亡過程,最慢性的病毒-成長一直將我們拉扯到終點為止;當我踏過終點線,只是還原到最初生命的開端。
我看過一套叫班
王家豪-27/03/201311:03
人生在世,一百數十年,而能冥記的事又有幾多。
十年前可有幻想十年後的今天會如何如何,好運的人安穩生活到百多歲,不愁五嚮;不幸者英年早逝,禍及至親。
生命如此稀虛無常,快樂痛苦永結纏繞在剎那之中,一切擬真虛幻的感覺使人恐懼結束,即使放下恐懼感,但不捨更令人憤恨,痛恨死亡將生命和自己分割。
也許生命有無限輪迴,也許世界為一,形毀象徵回歸。
但不論生命最終結果,人所感概的是自我在世界之中滅寂,我不再佔有世界的空間,我已經不再是我了。
有人在說死亡是一明燈是新的開始,生命與死亡也許是一個循環,完結和開始是站在同一個點上,生命是一個漫長的死亡過程,最慢性的病毒-成長一直將我們拉扯到終點為止;當我踏過終點線,只是還原到最初生命的開端。
我看過一套叫班
王芳-28/03/201301:04
陳小姐的觀點中,我認同的地方有很多,諸如「不固守二元對立」、「死亡的意義並不只是生命的終結」、「死是生的燈塔,有死才知生的價值」等等。
讀畢全文,感受到她欲將死亡連繫到生命上,從而發掘死亡的建設性,闡釋了死亡對生命有著關照的意義。
然而,這似乎是從「在世者」的角度,去看待死亡對生命的積極作用,從發掘死亡的正面意義,來改變人對死亡的恐懼感。
若果這番話是對一個意志極度消沉的人(剛有親人離世,尚無法積極面對死亡的年輕人)來説,並無法起到太大的作用。
何不把問題提高一個層面?從孕育下一代的角度去思考,既然死亡是必然的,而來到世上又必須經歷苦難(或多或少的問題),死亡又會帶來分離的悲傷、無名的恐懼,那麽爲什麽要生在世上?爲什麽要孕育下一代呢?我想如果從根本的「生」,思及生命與死亡,可以令沉浸在沮喪中的人走出死亡的陰霾。
選擇孕育下一代的父母,難道不知道人生的悲苦、死亡的可怕嗎?爲什麽還會生育下一代來經歷從0到0的過程(從物質角度而言),附加這過程中佈滿了苦難。
這是因爲,雖然死亡令生命在物質層面化爲烏有,但是人生苦難中尚有甘甜,例如「愛」。
這甘甜的珍貴勝過了死亡與苦難,因此父母希望子女能來到世上,體驗人生中無法被摧毀的「愛」,並過一個自己認爲有價值意義的人生。
只有這形而上的情感經驗、價值意義是死亡無法將之化爲烏有的,因此死亡連繫到生命應該活得有意義、有價值。
或許有人會接著問,那麽什麽才叫有價值有意義呢?如果我選擇一生享樂,這算有價值有意義的人生嗎?答案是,如果你在有意識的情況下,選擇了這種方式體驗你的人生即可。
因爲,自己的生命價值、意義不是體現在別人的判斷上的。
最後,由於人知道了「生」的意義,明白了何以經歷生命與死亡,並從死亡哲學學習到生存的哲學,就會心存著「活好當下」的意念,與此同時超越了對死亡的恐懼。
陳小姐的觀點中,我認同的地方有很多,諸如「不固守二元對立」、「死亡的意義並不只是生命的終結」、「死是生的燈塔,有死才知生的價值」等等。
黃慧英-09/05/201312:05
芳︰父母希望子女能來到世上體現愛,是子女的生存意義嗎?有些人選擇孕育下一代,不是不知道人生的悲苦及死亡的可怕,而是(潛意識)想藉着生育而掩埋對死亡的恐懼。
此外,是否有意識的選擇就有價值?很多時雖有意識但卻是昏昧的。
家豪︰在踏進這門與踏出這門之間,甚麼是可貴的?不斷輪迴只是原地踏步?門褢門外的生命世界與死亡世界是怎麼樣,這事實重要呢?還是怎麼過(在這些世界中怎麼活)重要呢?也許這是談生命意義外,死亡意義需要思考的。
邱子翹-27/03/2014
對於由生到死的說法我小時候是相當之執着的,覺得死亡必然是生命終結,認為生命和死亡是兩極地對立的。
在我還小的時候我不明白生命和死亡是什麼東東,但在讀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有一種很大的衝擊,當中提及到渡邊對死亡的看法「死不是生的對極,而是潛存在我們的生之中。
」、「死不是生的對極形式、而是以生的一部分存在着在生的正中央,一切的一切都繞着死為中心旋轉着。
」這令我思考着死亡到底是什麼一回事。
有人認為死亡是生命的盡頭,把兩者用一條線連着,從一點走到另一點。
芷筠認為死亡是生存的一部分,我們既是生存亦同時經歷死亡。
我認為我們都不應把兩個說法二分。
我們的時間都是線性的,我們大可以為自己畫一條TIMELINE,紀錄自己的生命,從生到死就是我們一生的經歷。
但在這條TIMELINE裏,我們會經歷着不同人的死亡,我們的家人、朋友、愛人等等。
對於自身以外的死亡,的而且確會在我們的生命之中出現,我們要學習面對和接受。
但對於自身的死亡,卻是我們人生的終點。
我們人生中經歷着自身以外各種各樣的死亡﹝如果死亡是某種程度的失去﹞,但大部分人經歷自己的死亡時都是「初哥」,自然會產生恐懼。
當然,這種對死的恐懼感不單單來自我們對於自己的死亡是個「初哥」,而且還有對生的留戀,對「我」的執着。
我們留戀人世間的美好,我們貪戀我們的物慾、名利、感情...我們恐懼我們死後「我」還會存在嗎?到底「我」到底是什麼?「我」就只建立於我跟其他人的關係嗎?「我」只是一個肉身?是一種意識,還是一個靈魂?我認為在探索「我」是什麼的過程中有助減輕我們對死亡的恐懼。
黃慧英-01/04/2014
子翹︰如何進行探索呢?為甚麼探索「我」是甚麼的過程必定會減輕我們對死亡的恐懼?
延伸文章資訊
- 1面對死亡,有人困苦有人無視,哲學家怎樣說? - 關鍵評論網
很多哲學家或人文主義者,都會主張我們應該承認死亡這事實,以此思考該如何生活。但Kagan卻認為,我們不應該那麼輕率地否定「無視」這個選擇。
- 2大哲學家帶我們看死亡:把悲傷變成機會,迎向更踏實的人生
編按:馬丁.海德格是德國哲學家,在現象學有舉足輕重的影響。1923年起擔任馬爾堡大學教授,作育英才,影響深遠,多位學生日後成為思想大家,如漢娜.
- 3反省與思考- 生與死- 嶺南大學
這種建設性力量,是由死亡的哲學去學習生存的哲學,從面對死亡的態度去學習生存的精神。首先是認識死亡,破除一向對死亡的迷思,肯定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甚至生存是向 ...
- 4【來稿】要死了,海德格啊海德格,你到底在說什麼? - 哲學新 ...
海德格對死亡哲學的最大貢獻是:他要我們正面迎擊死亡,因為唯有如此,我們才能過一個真實的人生——誠實地活著,並明白生命真正的意義。若不能意識到死, ...
- 5令人著迷的生與死: 耶魯大學最受歡迎的哲學課| 誠品線上
內容簡介來自生命的最終邀請,上一堂人生最重要的必修課。 ◎長春藤名校最受歡迎的三大公開課程之一,全球上億人次點閱! ◎最犀利風趣的生死學!顛覆你對於生命與死亡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