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年老父母如何讓「愛」多一點?失智共照中心執行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子女和父母間,即使因為年老病痛上身,造成老父母需要仰賴子女協助的地方多了點,但他們依然是獨立的個體,他們仍然有表達自己想法的需求。

ESG遠見|華人精英論壇|城市學|健康遠見|遠見行動誌|電子報|註冊|登入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關於更多cookies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我了解關閉首頁好享生活健康照顧年老父母如何讓「愛」多一點?失智共照中心執行長:將「尊重」放回親子關係中尊重和相信,會幫助我們找到答案文/一流人   2021-08-29瀏覽數54,050+僅為情境圖。

取自pexels編按:相信子女們照顧父母多是基於關愛的,但一不小心很容易超出界線,而不自覺,變成了「愛」少一點,但「關」多一點。

子女和父母間,即使因為年老病痛上身,造成老父母需要仰賴子女協助的地方多了點,但他們依然是獨立的個體,他們仍然有表達自己想法的需求。

(本文摘自《這樣安排是為你好!》一書,作者為陳乃菁,以下為摘文。

)照顧父母的「眉角」:尊重面對疾病,可以去google尋找標準照顧方式,比如關於高血壓,可以減重、飲食少鹽及多運動。

可是,在照顧的執行上,卻不是說這樣做就這樣做的。

孩子有他的想法跟做法,父母也有自己的想法跟做法,雖然都是為了爸媽好,爸媽也為了自己或是小孩好,但卻還是產生了衝突,甚至還增加了藏在心中不想說的傷。

舉個例子來說。

生病的父親長年來在商場上叱吒風雲,他以謹慎的態度打拚出生意、用商場上賺來的錢養育兒女,很自然地,兒女們自小起就從父親身上學習到金錢的使用方式。

如今父親因為年紀大而出現退化狀況,他的孩子們也挺孝順的,都願意好好照顧他,只是隨著照顧天數增加,老爸爸想要吃什麼或買什麼,不知不覺中,變成都要靠孩子們買來後帶給他。

他的孩子向我抱怨:「我的爸爸好難搞,整天就只想著用各種方式從我這裡要錢。

我們都怕他亂花錢啊。

」老爸爸不服氣:「我從年輕到老一直賺錢養你們、栽培你們,從來沒有為自己亂花一點錢。

就算我現在亂花錢,又怎麼樣呢?」孩子說:「爸爸啊,我會把你的錢管好,好好照顧你。

請你現在起,都要聽我的。

」這樣的紛爭對我來說,是早已看習慣了。

在他們之前,也有不少親子間爆發類似的口角。

我忍不住勸年輕一輩:「看來你爸爸年輕時對錢的掌控習慣,完全傳承給你們了呢。

只是現在的你們,用他傳授的道理來控制他,讓他好痛苦啊。

」圖/僅為情境圖。

取自shutterstock我希望他們能聽懂造成老人家不舒服的關鍵,源自於老父親長年來教導孩子們要緊緊把錢掌控在自己手中的生活方式。

只是年輕時的他,應該怎麼也沒想過,有一天這樣的教育方式會讓自己受苦吧。

其實,在我們的社會中,以這樣的心態來照顧家中年長者的方式是很常見的。

我相信子女們照顧父母多是基於關愛的,但一不小心很容易超出界線,而不自覺,變成了「愛」少一點,但「關」多一點。

子女們不自覺地把老病衰的父母看成沒有自主能力的孩子,或是乾脆擺起來,當家中太上皇般地讓家中大小事都不入他的耳朵,殊不知「不讓老人家因知道而操煩」的善意,卻也可能變成「不想讓老人家煩惱,所以什麼都不告訴他」的控制。

反倒造成家中長輩只能被動地接受子女們為他做的決定,沒辦法參與事前的討論過程,更無法透過討論來表達自己的愛惡和心意。

今天我們照顧父母的方式,就是我們未來被照顧的方式我常提醒子女們,這樣的方式並不是好的照顧方式。

子女和父母間,即使因為年老病痛上身,造成老父母需要仰賴子女協助的地方多了點,但他們依然是獨立的個體,他們仍然有表達自己想法的需求,因此照顧者和被照顧者間、子女和父母間,需要彼此尊重、共同營造一個能好好討論彼此想法的空間。

討論時,也要理解對方的難處,以開放的心態,讓討論不要落入非此即彼的僵局,也不要落入慣性思考,認為「你都不懂、聽我的就對了」。

一旦失去對彼此的尊重與包容,就容易讓討論變成親子間的情緒衝突,反而無法看見真正的問題所在了。

對我們的上一代來說,他們養兒育女時,多著重在賺錢養家的思維。

那個年代少有人談親子教養的理念,因此許多父母多半是以「我說,你聽」的方式養大孩子。

現在換我們當父母了,生活上較有餘裕思考如何與孩子們互動,畢竟親子間的互動模式,將影響我們晚年時從孩子們那邊接收到的照顧模式。

可是許多年輕父母對此還少有警覺。

很多時候,會不自主地複製上一代的方式。

於是,許多家庭會落入世代間的相同循環,父母親控制著孩子自小起的一舉一動:何時起床、何時上補習班,甚至交友方式等,莫不鉅細靡遺。

但這樣的方式會在不自覺中傳承給孩子們,讓他們有一天自動地將父母的生活作息表握在手上,從飲食方式到睡眠時間、從運動頻率到金錢用度,成為一種出於愛,但終究相互怨責的照顧模式。

圖/僅為情境圖。

取自pexels。

讓父母在晚年以他們想要的方式生活因此,我總希望大家都能體認每個人對生活方式、金錢管理,甚至面對死亡等人生大小事,都有各自的想法。

我們應該勇於表達自己的意念,但也該尊重別人的自主權,即使親如父母和子女間,都要記得,沒有人能代替另一個人生活。

當大家都能盡力做到相互了解和彼此尊重時,父母與子女間就能減少衝突與傷害,但增加更多愛護與感謝。

如果有一句一定要提醒子女的話,那我想說:「讓我們開始將『尊重』兩個字放回親子關係之中吧!」若年輕父母在照顧年幼孩子時能做到,日後,當成年兒女照顧高齡父母時,就能記得當初自己歷經過的照顧過程,願意帶著相同的態度,進入長期照顧。

就如電影《愛無盡》中,讓我一直深為羨慕的情節:故事中的老夫妻進入老年,老太太確診失智,老先生決定自己蓋一間房子,讓妻子居住。

他們的兒女們先是勸說,但知道老父親心意已決後,依然放手讓他去做。

用默默協助與支持的方式,幫助老父親以自己的方式來陪伴失智的母親。

這部影片讓我看見孩子對父母的愛有許多表現方式,其中最難的一種,或許是能放手,讓他們在晚年以他們想要的方式生活。

正如影片中所表現的,老先生或許會在建造房屋的過程中受傷,但這是他思考良久後決心要做的事。

相比之下,每個生命都有結束的一天,但在終點到來前,每個人都有夢想想要實現,不管是大到建造房屋或環遊世界,甚至小到每天吃點垃圾食物的小確幸,只要感覺自己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能實現自己想要做的事情,那就是生命活力的來源了。

希望兒女們在照顧父母的同時,能提醒自己,別讓照顧成為愛的枷鎖,因為老父母的年齡,不該是限制他們自主與夢想的唯一理由。

圖/《「這樣安排是為你好!」──照顧父母的25個盲點》,陳乃菁著,寶瓶文化出版延伸閱讀家人罹癌,如何安穩身心、不拖垮自己?張鳳書陪伴父親抗癌的正能量照顧法凡事不需一定「盡全力」!不讓自己過度疲乏,才能記得美好的瞬間考教師資格是為了不當老師……不孝有三:不考教師資格、不考公務員、不回家鄉工作照護老年家庭熱門文章1喪禮上的一雙襪子:「不要再等永遠不會來的兒子」2不為人知的辛酸苦楚:攻頂喜馬拉雅山的榮耀背後,是雪巴人用命換來的3最高明的投資:一名銀行職員向公司「借走」1億,13年之後如數奉還4出國愈遠愈久愈好?疫後旅遊新型態,高端市場增2成5豪華露營車上路吧!日本新度假模式:Workation+ChairLink熱門快訊免費體驗》腎補納精準營養配方!新北美好生活從新世代圖書館起啟動機場經濟學,推升產業起飛!首創市政混合雲邁向智慧桃園提升企業競爭力四大面向是關鍵新北延續客家傳統忠義永傳數位專輯當月期刊2022年10月號台灣防疫從榮耀、破口走到洩洪?公衛專家邱淑媞揭三大迷思2022《遠見》縣市競爭力調查方法說明放眼電動車大未來!造局者宣明智:「只是一直快樂的活」購買訂閱目錄2022年9月號獨家專訪〉台灣成拜習會焦點,卜睿哲:美、中持續對立將傷害台灣圍台軍演下的台商/禁運制裁黑名單,開啟「潘朵拉盒子」只差一步台灣新藥之光!首家本土藥廠將療癌新法寫入中國藥典購買訂閱目錄2022年8月號才救活慘賠百億的陽明海運,鐵血董座謝志堅卻在最好時刻、華麗轉身?海運會重現2009年崩跌?航商自保「關鍵40%」!保瑞從門外漢變身「製藥獲利王」全憑這秘訣購買訂閱目錄最新出版2023研究所指南抗通膨投資攻略一本通經濟寒冬、疫情打擊、通膨升息,全球資本市場迎來一波熊市…心慌慌的你該怎麼辦?遠見以「抗通膨投資攻略一本通」為題,邀請六位大神:市場先生、雷浩斯、財女Jenny2022大學暨技職入學指南2022年,對學生、家長和老師來說,都是無所適從的新起點。

首先,新制考招上路,考科項目、題目內容、採計科目均大換血。

國家新政策也連番上陣,「半導體學院」「國際金70位領袖預見永續新未來華人社會最高規格的年度盛會本專刊記錄了第19屆高峰會的論壇精華內容,是70位與會貴賓的思想結晶、參與盛會者的美好回憶,也是未能參與者的最佳跨年讀物。

在這202全民拚運動打造健康好習慣2020年奧運會落幕,台灣選手贏得史上最佳獎牌表現——2金、4銀、6銅,不僅成就了個人,也掀起一股全民運動熱潮。

本期運動特刊談如何借力使力為運動風潮推波助瀾,帶看此文章的人也看了...百年淨值風暴!三商壽88歲董座翁肇喜回鍋救財務用善的力量栽培無毒稻米、耕耘心田大亞集團攜手永續農業播種者守護綠色淨土再現絕美經典!寶璣BREGUET那不勒斯系列演繹女性雍容典雅之美出國愈遠愈久愈好?疫後旅遊新型態,高端市場增2成蔡璧如遭撤銷碩士學位!德明科大:論文不當引用,違反學術倫理出國愈遠愈久愈好?疫後旅遊新型態,高端市場增2成BBC訪專家談習時代,未來10年經濟成長腳步沉重遠見電子報每週接收國際、財經、科技、教育報導幫助您快速掌握趨勢訂閱加入LINE按讚粉絲專頁訂閱YoutubeGoogle新聞追蹤我們IG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