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死亡,有人困苦有人無視,哲學家怎樣說? - 關鍵評論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很多哲學家或人文主義者,都會主張我們應該承認死亡這事實,以此思考該如何生活。
但Kagan卻認為,我們不應該那麼輕率地否定「無視」這個選擇。
集團資訊關於我們集團介紹我們的團隊旗下媒體關鍵評論網everylittled.INSIDE運動視界Cool3c電影神搜未來大人物歐搜哇商益旗下節目多元服務Ad2Taketla拿票趣關鍵議題研究中心Cr.EDShareParty達思智能科技士奇傳播與我們合作內容行銷與廣告業務異業合作原創內容暨內容媒體業者合作加入我們新聞中心
2016/05/13,生活PhotoCredit:JENSBUETTNER/EPA/達志影像阿捷看更多此作者文章...訂閱作者收藏本文每月一杯咖啡的金額,支持優質觀點的誕生,享有更好的閱讀體驗。
立即支持我們都知道(相信)「人終會一死」,但有另一種駭人的意見認為,其實我們並不真正相信自己終會一死、我們總是自欺欺人。
支持這種觀點的人提出了「我們無法真正想像自己死亡」的理由作論證。
然而,上一篇文章已分析這個論證站不住腳。
事實上,這種觀點頗為違反常理。
如果人們真的不相信自己終會一死,有很多行為便難以解釋。
譬如,人們購買人壽保險,就是為了保障死後自己的家人小孩得到照顧。
又譬如,如果一個人並不真正相信自己終會一死,為何會訂立遺囑?也許有人說,這些舉動都是社會習慣造成。
這些人不是真正相信自己會死,他們只是受到社會默化潛移,無意識地依循文化習慣而訂立遺囑或購買人壽保險。
但這個說法很古怪。
畢竟這些行為都需要花費精神與功夫完成;如果說人們沒有意識到這些行為是建基於「自己會死」的基礎上,並不合理。
面對死亡,人們會措手不及但另一方面,有些經驗事實似乎又顯示人們並不真正相信自己會死。
譬如有些人發現自己患上絕症,往往措手不及,不相信死亡原來與自己那麼接近。
也許有人會說,這些人的反應並不能說明他們並不真正相信自己會死,最多只能說明他們並不相信自己那麼快會死。
這是一個有趣的反駁。
哲學家ShellyKagan在《死亡》一書中,並沒提及如何回應這個反駁。
依我之見,這反駁確實可以解釋部分情況,但它仍然無法解釋何解有很多人在患病、身邊的人離去時,才突然驚覺原來「人是會死」與「生命無常」。
有很多曾與死亡擦身而過的人,都會表示當時才真正察覺原來自己會死。
這些震驚與意外的反應似乎都強烈表明,他們的反應並不單純只是來自於「我不相信自己那麼快會死」,而是「我原來不相信自己會死」。
這似乎是一個難題:一個人怎可能同時相信又不相信自己終會一死?Kagan嘗試用潛意識與顯意識來解釋這情況。
即,雖然我們顯意識上相信自己會死,或者口頭上相信自己會死。
但在潛意識中,我們並不真正相信自己會死。
現實中有很多類似的例證,譬如,有些人在事故中差點送命,最後毫髮無損;有人心臟病發,最終醫生把他們救回來;有人誤以為自己得重病,最終原來是誤診。
這些人經歷過這些事情後,往往都會說自己對死亡有更深刻的體會,並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譬如減少工作,花更多時間陪伴親人、朋友、愛人,或者一心做自己喜歡的事。
這些事實都告訴我們,儘管我們口頭上承認自己終會一死,但在某個更根本的層面上,其實我們並不真正相信它。
假如我們認真看待這個事實,我們就會改變對事情輕重緩急的判斷方式,也許生活會變得更加有規劃與美好。
我們還可以選擇無視死亡然而,有另一派觀點卻反對這種想法。
這派觀點認為:面對死亡的最好方式,就是完全無視它。
原則上,我們面對任何事情,都有三種可能反應:承認、否認、無視。
「人終會一死」似乎是事實,不能否認。
因此,只剩下「承認」與「無視」兩種選擇。
很多哲學家或人文主義者,都會主張我們應該承認死亡這事實,以此思考該如何生活。
但Kagan卻認為,我們不應該那麼輕率地否定「無視」這個選擇。
他舉了個例子。
他小時候被逼背誦很多無謂的知識,譬如美國各個州份的首府名字。
但他現在已忘記得七七八八,卻不認為忘記這些知識有何不妥。
同理,如果死亡這事實並不對自己有影響,擱置一邊、不理不顧,似乎也沒有不妥之處。
然而,死亡真的對自己沒有影響嗎?我們大多傾向認為死亡會影響我們如何生活。
我們自知無法迴避「自己終會一死」、「生命短促」、「生命無常」這些事實。
當我們認真看待它們,它們或多或少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
Kagan舉了兩個思想實驗,說明為何無視死亡是不太理性、不真實:思想實驗(一)︰假設你準備和一個美女小煒約會。
此時,你的室友卻拿著一封信,說:「這封信上寫了一些關於小煒的事。
你可以打開來看。
不過我要告訴你,如果你看了,就不會想與小煒約會。
」假設這封信的內容是真,而且你相信你的室友。
當你看過信後,就不會參加約會。
那麼,你會不會看這封信呢?思想實驗(二)︰假設你打算喝奶昔,你那討厭的室友又告訴你:「我對這奶昔不放心,取了樣本送到實驗室化驗。
信封裡有報告。
我保證你一但看完報告,就不會再喝這奶昔。
」那麼,你會不會看這封信?Kagan認為如果你選擇不看那封信堅持跟小煒約會,或者無視那封信照舊喝奶昔,就不太合理。
這兩個思想實驗企圖說明:如果有些事實會令你改變初衷,而且你知道這些事實會改變你的想法,無視這些事實怎可能是理性的?這種做法既不明智,又不真實。
同理,我們一旦正視終須一死這事實,就會選擇與當前不同的生活,那麼我們無視這些事實,怎可能是妥當與明智的呢?改變行為的原因在此,也許你已經同意無視死亡不是明智的決定。
但Kagan卻提醒我們別太快下結論。
他再舉了一個思想實驗,說明小心混淆兩種概念:思想實驗(三)︰假設你正在親吻美女小煒,你那多事又討厭的室友突然出現,說:「我有一封信。
如果你看完它,就不會再想吻她。
」而這封信裡詳細描述了小煒的消化過程:小煒剛吃完飯,這些飯菜還在她的胃部消化。
她吃的某些食物極難消化,可以預計在糞便中仍有小部分是無法消化掉直接排出,你能在她的糞便中看到她剛之前吃了什麼東西。
當你想到這些畫面,你覺得很嘔心,你將失去親吻小煒的欲望假如你在(三)的情況下拒絕看這封信,Kagan認為這反應不算不合理。
因為瞭解小煒的消化過程,只是導致你改變行為,而不是提供一個令你改變行為的理由。
「某個事實導致你改變行為」與「某個事實提供理由令你改變行為」這兩者的區別很微妙。
在(三)的情況下,那些嘔心的畫面只是導致你不想親吻小煒,卻不是提供理由令你不親吻小煒。
如果那封信的內容是描述小煒很爛口,會周圍跟別人說她吻過的人,哪些是接吻高手、哪些技巧很爛,那麼這也許提供了一個理由令你不繼續和她接吻。
Kagan繼而指出,如果瞭解某些事實只是導致你改變行為,而不是提供一個令你改變行為的理由,那麼無視它們也許完全沒有關係。
讀者可能會有疑惑,這兩者的區別何在?Kagan沒有對此加以說明。
但我們可以通過上述的思想實驗瞭解到,「某個事實提供一個理由令你改變行為」的意思是,它會令你認為「應該」與「選擇」改變初衷或行為,而不是單純地導致你改變行為──後者似乎是不由自主的必然結果,前者則提供了理性選擇的可能。
那麼,應否無視死亡?上述的說明也能解釋為何「如果一個事實只導致你改變行為,並不提供理由,那麼無視這事實並無不妥」。
因為,如果這類事實僅僅導致你改變行為,則你的行為改變並非出自你自主的選擇,只是被迫的必然結果。
所以,無視這類事實,避免自己陷入不自主、結果又壞的情況,可能算是合理的舉動。
因此,假如你想到死亡的本質,想到幾十年後自己會死去,為此感到非常沉重。
無論怎樣思考、反省、嘗試面對死亡而活,最終還是無法繼續正常生活下去,只能發呆頹廢地困在家中,那麼把死亡拋諸腦後,似乎也是妥當的做法。
因為,這情況下,死亡不僅導致你不由自主地改變自己的生活,而且是變得更差。
然而,Kagan仍然反對這種「應該無視死亡」的看法──雖然他沒有提供理由說明為何應該拒絕這它,只是三番四次地說這是大膽的主張,他傾向反對。
我的想法是:上述那種情況實在太罕見了。
人始終能夠面對死亡,通過瞭解、思考死亡,從而嘗試令自己生活變得更好。
我們也許一時無法擺脫死亡的陰影、對死亡的恐懼,但當我們冷靜下來,有勇氣地接受這事實,它將會提供充分又深刻的理由令我們改變自己的生活。
偉大文學家卡夫卡說過:「生命的意義在於它終將結束。
」死亡是我們存在的核心:生命無常、我將會死去、我的生命再豐盛,終有一日還是會走到盡頭。
這些都是關於生命深刻而根本的真相,令我們的生活產生重要影響。
我們不應該無視死亡,更該直面死亡,向死而生。
相關文章我們能真正想像自己的死亡嗎?參考資料ShellyKagan:Death,YaleUniversityPress(2012)本文獲授權轉載,原文見作者博客正心誠意。
責任編輯:tnlhk核稿編輯︰王陽翎(于非)
猜你喜歡最新發展:死亡的本質:你到底怕甚麼?5年前死亡的本質:你到底怕甚麼?5年前我們能真正想像自己的死亡嗎?6年前Tags:ShellyKagan卡夫卡哲學喪禮思想實驗思考想像死亡生命生死葬禮More...
Sponsored2022/06/09,環境photocredit:貝殼放大媒體採購廣編企劃由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業務團隊》製作,由各品牌單位贊助。
業務與行銷相關合作,歡迎與我們聯繫。
看更多此作者文章...訂閱作者收藏本文每月一杯咖啡的金額,支持優質觀點的誕生,享有更好的閱讀體驗。
立即支持為推廣環保價值,聯合國將每年6月5日訂為「世界環境日」,而2022年主題是「只有一個地球(OnlyOneEarth)」,強調人類應創造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的永續生活。
然而,隨著疫情不斷升溫,許多民眾為降低風險謹慎在宅防疫,這也讓網路購物的「宅經濟」商機大躍進。
根據經濟部統計處資料顯示,2021年台灣零售業網路銷售來到4,303億元,相比2020年的3,456億元一口氣成長24.5%!網路購物驚人成長的同時,卻也突顯出過度包裝、製造更多一次性包裝的現況,對台灣環境保護帶來直接衝擊。
由台灣最大群眾集資顧問公司「貝殼放大」成立的「挖貝WaBay」群眾集資平台,本著鼓勵環保的精神,同時響應世界環境日,宣布群眾集資產業相關的兩項好消息:一是帶頭推動永續環保的「蜂巢紙包材推廣計畫」,讓提案團隊在出貨時有更環保的新選擇,二是站上環保類型專案累計集資金額正式突破四千萬元!秉持鼓勵原創與環保精神,挖貝平台期許未來持續連結更多提案團隊、贊助者攜手共創環境友善的台灣。
photocredit:貝殼放大媒體採購
蜂巢紙以蜂巢狀結構的專利紙張切割技術,讓團隊包裹商品達到防碰撞效果。
台灣在地生產蜂巢紙可被土壤分解的永續包材公益行動再加一!每賣出一萬公尺紙張將種下一棵樹
挖貝平台作為一個以實際行動力求群眾集資產業更好的集資平台,為讓大眾贊助專案時也能愛護地球,這次與NextPack明日事業合作「蜂巢紙包材推廣計畫」,讓提案團隊能享有較低採購成本外,NextPack明日事業更計畫與「好事交易所」合作,正在洽談每賣出一萬公尺長度的蜂巢紙就種下一棵樹的公益行動方案,期許一點一滴共同修復地球。
「蜂巢紙」是使用FSC永續森林紙漿、台灣在地生產、可回收且土壤分解僅需20天的環保防撞包材。
挖貝平台自今年5月起主動向提案團隊推廣蜂巢紙包材,「全台MiniRamp發展計畫」則成為第一個搶先響應的專案,後續出貨會使用蜂巢紙將集資回饋品送到每一位贊助者手上。
photocredit:貝殼放大媒體採購
蜂巢紙為單一紙類材質,簡單易回收
挖貝平台積極鼓勵環保類型集資專案一環保提案成功晉級提案者大賽決賽
挖貝平台成立至今才剛滿一週年,目前站上環保類型集資專案共有13個、累計贊助人次18,543人、累計集資金額NT$44,684,553元,可說是成績斐然。
挖貝平台環保類型集資專案中,提案數量最多團隊為「馳綠22製夢所」,共有3件環保鞋款的集資專案,包含:5支寶特瓶加上3顆廢牡蠣殼結合的「新國民藍白拖」、4種農漁生質材料加上4支寶特瓶打造的「三菜一湯復古防水鞋」、由15杯咖啡渣製成的「XpreSole®全天候防水咖啡靴」更募得破千萬好成績NT$10,728,616成為集資金額最高。
而贊助人次最多的「月釀碟片集資預購計畫」,以全台第一片月釀碟片主打讓女性有更多生理用品選擇權,同時省下衛生棉等生理用品帶來的垃圾,截至目前已獲得6,545位贊助者支持。
而另外也包含「漫遊者號:2022海洋生物日曆」呼籲關注海洋生態並捐款響應公益,以及使用廢棄漁網製成的「Hibāng友漁循環眼鏡」,各式環保專案型塑出挖貝鼓勵原創、響應環保的核心理念。
此外,長期推廣可重複使用「網購循環包裝」而廣受各界支持的團隊PackAge+配客嘉,未來希望推出全新模式提升循環包裝的便利性,讓消費者透過網路購物取貨後,由系統安排宅配人員前往收取,省下自行歸還循環包裝的麻煩。
大眾在一如既往方便購物的同時,還能減少一次性包裝的產生,是有望在不改變現有消費模式下,能推動台灣社會更環保的優質提案。
由團隊向挖貝平台提案的「PackAge+網購循環包裝2.0升級版」日前也成功晉級「第一屆挖貝提案者大賽」決賽初選。
本文章內容由「貝殼放大媒體採購」提供,經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廣編企劃編審。
猜你喜歡Tags:FSC宅經濟蜂巢紙月釀碟片循環包裝永續環保世界環境日Hibāng友漁環保專案三菜一湯復古防水鞋集資平台XpreSole®全天候防水咖啡靴WaBay永續森林紙漿漫遊者號海洋生物日曆挖貝新國民藍白拖循環眼鏡More...成為會員,在關鍵評論網暢所欲言成為會員成為會員是促轉會公信力不足,還是社會沒共識?——寧靜革命的台灣,轉型正義之艱難1則觀點美國最高法院對女權與槍枝的奇異解讀,要從保守派看待憲法的角度說起3則觀點獲「官方認可」翻譯泰劇不搶快,看台灣25人團隊的「地瓜字幕組」如何力抗「中國字幕組」1則觀點同呼同吸的異鄉人,香港原來有烏克蘭菜——東歐餐廳1則觀點國民黨中常會提名蔣萬安參選台北市長:有信心讓藍天再現,組成疫情後的「台北隊」走向國際1則觀點最新數據:總勞動人口跌幅創40年最高2則觀點《娛樂已死未?》:香港關鍵詞「古天樂」2則觀點行政院會通過刪除《礦業法》霸王條款,為何原民和環團認為「一次性同意」可能有問題?1則觀點為什麼小馬可仕叫「邦邦」?關於菲律賓取「名字」的歷史背景和文化慣例4則觀點中職開季洋砲表現回顧:貴卻不好用,大洋砲時代即將夭折?2則觀點
延伸文章資訊
- 1【來稿】要死了,海德格啊海德格,你到底在說什麼? - 哲學新 ...
海德格對死亡哲學的最大貢獻是:他要我們正面迎擊死亡,因為唯有如此,我們才能過一個真實的人生——誠實地活著,並明白生命真正的意義。若不能意識到死, ...
- 2面對死亡,有人困苦有人無視,哲學家怎樣說? - 關鍵評論網
很多哲學家或人文主義者,都會主張我們應該承認死亡這事實,以此思考該如何生活。但Kagan卻認為,我們不應該那麼輕率地否定「無視」這個選擇。
- 3死亡有甚麼意義? 死亡的意義如何連繫到生命上?
這種建設性力量,是由死亡的哲學去學習生存的哲學,從面對死亡的態度去學習生存的精神。首先是認識死亡,破除一向對死亡的迷思,肯定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甚至生存是向 ...
- 4《一日4頁哲學課》:沙特對死亡的看法與海德格完全相反 ...
羅列古今中外共85位哲學大師的邏輯思辯:蘇格拉底、柏拉圖、笛卡兒、尼采、羅蘭巴特到穆罕默德、釋迦牟尼,結合中西方世界的哲學思考,詳細紀錄哲學家 ...
- 5反省與思考- 生與死- 嶺南大學
這種建設性力量,是由死亡的哲學去學習生存的哲學,從面對死亡的態度去學習生存的精神。首先是認識死亡,破除一向對死亡的迷思,肯定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甚至生存是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