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屈居CRISPR 之下?專訪Joshua Rosenthal 教授 - 基因線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RNA Editing vs. CRISPR. 說起RNA 編輯與CRISPR 的比較,Rosenthal 教授指出CRISPR 運用的編輯蛋白Cas9 來自於細菌,而且大部分CRISPR 技術仍只能在 ... 繁體 简体 Navigate Youareat:Home»人物專訪»RNA編輯崛起,不再屈居CRISPR之下?專訪JoshuaRosenthal教授 自從CRISPR技術發展以來,基因編輯長久都被CRISPR的光環佔據,但近年RNA編輯逐漸興起,更有著能顛覆基因編輯世界的潛力。

「多虧了COVID-19疫苗,現在每個人都知道mRNA。

RNA變成了超級明星,但在過去10年以前,人們對它並不那麼熟悉。

」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ofChicago)海洋生物實驗室的神經生物學家JoshuaRosenthal教授說道。

作為一名RNA和頭足類生物科學家,Rosenthal教授從事許多研究關注海洋生物體內的自然RNA編輯機制,近年更成立新創公司KorroBio,主力發展RNA編輯,發揮RNA技術的臨床潛力。

基因線上編輯團隊獨家專訪Rosenthal教授,探究最新RNA編輯在基礎研究到臨床應用之趨勢。

  從魷魚神經元發現自然RNA編輯 Rosenthal教授接觸RNA編輯的淵源,可以回溯到他的博士論文階段,當時他進行生物物理學研究,以生理學家AlanHodgkin、AndrewHuxley提出的離子通道機制為主題,探討魷魚的巨大軸突(giantaxon)如何傳遞動作電位。

「當時我試著複製魷魚的鈉、鉀離子通道,但一直沒辦法取得完整的互補DNA(cDNA)。

剛好那段時間碰上神經生理學家PeterSeeburg發表一份研究,首度提出RNA編輯和麩胺酸受體(glutamatereceptor)的關係。

我才終於想通原來是RNA編輯導致互補DNA出現了核苷酸殘基。

」Rosenthal教授說道。

   「接著我在不同蛋白質上做了很多RNA編輯的嘗試,後來在戈登會議(GordonConference)上我認識了優秀的生物資訊學家EliEisenberg教授,展開了研究頭足類動物的計畫。

」於是兩人在魷魚的神經轉錄組中發現了超過100,000個RNA編輯位點,這還只是具有轉譯蛋白質的功能片段而已。

Rosenthal教授笑稱這已經比其他生物高過好幾個數量級。

由RNA基礎研究轉往臨床應用 Rosenthal教授研究初期多投注在RNA分子機制的基礎研究上,但這些實驗需要昂貴的設備器材,也仰賴資助單位的資金,因此在2000年左右,他開始把注意力轉往RNA編輯的實際應用。

早在CRISPR盛行以前,Rosenthal教授就意識到RNA編輯的治療用途。

2000年初期也正好是RNA干擾(RNAi)機制被提出的時期,這間接影響Rosenthal教授在波多黎各大學(UniversityofPuertoRico)擔任教授時,設計了以RNA導引編輯特定疾病基因片段的系統。

Rosenthal教授回憶,「我們在大家都還沒開始關注RNA編輯時的那些年獨自努力,後來CRISPR引起炫風般的大革命,RNA編輯也開始獲得重視。

可以說一開始我們是為了募得資金而努力,後來回頭看卻成了一項有趣的嘗試。

」 RNA可編程性(programmability)治療暫時性疾病優勢 許多臨床治療著眼罕見遺傳性疾病或永久病症,對於這類疾病,創新技術如CRISPR很快就獲得矚目,但是Rosenthal教授認為RNA編輯的潛力更大,「RNA編輯的暫時性與可編程性(programmability)是兩項重要的特質。

」因為對於短期疾病治療而言,如果用永久性的基因編輯來解決顯得太多餘;在這一點上,RNA編輯是佔有優勢的。

要治療那些維持數天、數個月的疾病,通常採取緩解疼痛的治療方式,例如小分子藥物阿斯匹靈(aspirin),患者需要在一定時間間隔重複服用,又或者能有效緩解疼痛的鴉片類藥物,也可能產生成癮的負面效果。

因此若能用既存人體體內的RNA發展出短時間內不具成癮性的療法,將非常具有價值。

  RNAEditingvs.CRISPR 說起RNA編輯與CRISPR的比較,Rosenthal教授指出CRISPR運用的編輯蛋白Cas9來自於細菌,而且大部分CRISPR技術仍只能在體外進行。

相較之下,RNA編輯蛋白ADAR(AdenosinedeaminasesactingonRNA)天然存在許多生物體中,這意味著不需要外來切割蛋白的輔助之下就能執行RNA編輯的功能。

Rosenthal教授認為這項特質也使得RNA編輯在相關療法的核准上更有優勢。

CRISPR還有脫靶效應(off-target)的隱憂,儘管RNA編輯也不能完全避免這個現象,但它不像DNA編輯會對基因組產生永久更動的嚴重影響。

另外相較DNA編輯在分化初期的細胞較有效,RNA編輯更適合在分裂期後(post-mitootic)細胞中作用,例如再生能力差的神經細胞。

Rosenthal教授分享RNA編輯勝出DNA基因治療的另一點,是能夠動態調節基因表現。

因為隨著單細胞定序進展,現在已知不同細胞群在基因表現上差異性很大,而過往基因治療以組織、器官為單位,要調節單一基因表現難度很高,RNA編輯則能夠做到更彈性調節基因,也不用擔心基因過度表現(over-expression)或低度表現(under-expression)。

RNA編輯領域新創崛起 Rosenthal教授提及,5年前發展RNA編輯的新創公司仍相當少見,除了荷蘭生技公司ProQRTherapeutics,如今這個領域已吸引大量資金投入,包含Rosenthal教授推動成立的KorroBio。

KorroBio總部位在美國麻州劍橋,該公司已經在去年完成9,150萬美金A輪募資,也成功吸引到生技創投AtlasVenture投資。

      美國其他知名發展RNA編輯的新創,包含同樣位在麻州劍橋的BeamTherapeutics,以及位在華盛頓州西雅圖的ShapeTherapeutics,以及加州聖地牙哥的ADARxPharmaceuticals。

  獨家彙整:6間焦點企業解密RNA編輯趨勢(基因線上國際版) 編輯蛋白ADAR的應用挑戰 RNA編輯發展不是毫無阻礙,隨著新興療法走向越來越體積小的治療途徑,RNA編輯也面臨到需要改善編輯系統大小的挑戰。

Rosenthal教授預期未來FDA核准以寡核苷酸(oligonucleotide)為基礎的療法中,長度很少會大於20個核苷酸。

「我認為主要的發展阻礙,是需要設計出對ADAR有效的、小的引導RNA(guideRNA);另一種解決方法,則是設計一個系統能將ADAR的催化區域和反義RNA(antisenseRNA)結合,用來引導RNA,這個構造也能夠形成雙股RNA穩定ADAR的活性。

」Rosenthal教授分析道。

人體內有兩種ADAR基因,但並不是所有細胞的都有完整的基因表現,此外,人體內生的ADAR蛋白不會編輯所有的腺苷(adenosine),致使RNA編輯效率偏低。

因此,藉由工程化ADAR(engineeredADARs)則能夠有效改善這些困境。

Rosenthal教授與來自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CDavis)的結構生物學家PeterBeal博士共同合作,Beal博士的研究專長即為工程化ADAR技術。

  Rosenthal教授特別提到一個工程化ADAR的案例,以E488Q突變點為例,它能提高ADAR催化的活性,但是會導致更多脫靶現象。

為了克服這個問題,Beal博士團隊對ADAR不同殘基進行誘導突變,儘管這會降低整體編輯效率,但能有效改善脫靶的發生機率。

RNA編輯未來發展 ADAR並不是唯一能夠進行RNA編輯的編輯蛋白,其他如AID/APOBEC胞苷去胺酶(cytidinedeaminase)和tRNA腺苷脫氨酶(adenosinedeaminase)也可以編輯mRNA,Rosenthal教授認為這些編輯蛋白技術還有可以改良的空間。

身為一位海洋生物領域研究者,Rosenthal教授經常觀察海洋環境,他也相信大自然中還潛藏很多關於新型 DNA或RNA編輯的線索。

「我仍然對魷魚中的RNA編輯如此多產感到驚訝。

一旦我們弄清楚這一點,我認為我們將可以利用這些經驗開發新的療法。

這說明了,如果你偶然發現了一些奇怪的東西,那裡可能有一座仍未開發的金礦。

」Rosenthal教授總結道。

採訪、作者:RajaneeshK.Gopinath編譯:Kathy 延伸閱讀:RNA藥物對抗疾病!2021持續閃耀! 參考資料:1.https://www.geneonline.com/years-after-playing-second-fiddle-to-crispr-rna-editing-comes-into-its-own-an-interview-with-dr-joshua-rosenthal/ ©www.geneonline.news.Allrightsreserved.基因線上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合作請聯繫:[email protected]分享此文:按一下以分享至Facebook(在新視窗中開啟)分享到Twitter(在新視窗中開啟)分享到LinkedIn(在新視窗中開啟)按一下即可以電子郵件傳送連結給朋友(在新視窗中開啟)點這裡列印(在新視窗中開啟)分享到WhatsApp(在新視窗中開啟)按一下即可分享至Skype(在新視窗中開啟) RelatedPosts 2022年6月27日0 開創第一個體內CRISPR試驗,Intellia有望帶來一次性hATTR基因療法 2022年6月8日0 結合T細胞免疫療法與CRISPR,Editas、Immatics合作強化抗癌藥! 2022年6月1日0 ASGCT2022揭開mRNA技術進展、用於HIV與罕病治療 LoadMore 熱門文章 2022年6月14日0 全球防範兩新冠亞型變異株BA.4、BA.5!保留Delta病毒特性、傳染力更加強 2022年6月6日0 Novavax新冠疫苗的心肌炎風險,為在美國上市核准路途的絆腳石? 2022年5月16日0 Novavax加快在亞洲各國核准步調,已送交申請台灣EUA 近期文章 食道癌療法新選擇!諾華(Novartis)公布三期結果可提升半年整體存活率 驚!EB病毒再活化可能與長新冠有關! 避免鴉片類止痛藥成癮!新型植入醫材精準標靶神經元、成分生物可分解 FDA建議針對Omicron設計改良疫苗,輝瑞和賽諾菲追加劑新發展 白血病AML再獲一孤兒藥認證(ODD),ODD上路近40年有助罕病治療發展? 阿茲海默症出現記憶喪失,與腦血管變化有關? 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AATD)治療新希望!Takeda第二期臨床試驗結果表現突出 輝瑞、Roivant合作成立自體免疫藥公司,針對罕見皮肌炎研發口服Brepocitinib error:請勿任意複製內容! 首頁獨家報導 會議報導 專題報導 單細胞定序 數位健康新趨勢 迷幻藥與精神疾病 2021回顧與讀者精選 新冠病毒人物專訪產業動態科技新知研討會議編輯精選精準健康   載入迴響中...   發表迴響… 電子郵件(必要) 名稱(必要) 網站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