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覽全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恐懼,按照定義來解釋,是指人或者動物面對現實的或想像中的危險、自己厭惡的事物等產生的處於驚慌與緊急的狀態。

而在心理學上,恐懼則是一種對危險的情感反映,並會伴隨 ... MaRui 現階段,我面臨的最大恐懼是對未知的恐懼。

對未知的恐懼是包含對死亡的恐懼的,但對死亡的恐懼,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也是因為對死亡的未知。

在解決恐懼方面,主要從內在個人因素方面和外在因素來克服。

  什麼是未知?對於一個即將畢業,出入社會的大學生而言,未知的概念包含很多,對畢業論文分數的恐懼,對期末考試的恐懼,對面試工作的恐懼,對收到讀書三年一張完整成績單的恐懼,對大學畢業第一份工作的恐懼,對出入社會的恐懼等等,這些都是未發生卻將要發生的,正是因為不知道結果,所以恐懼,或者說,不敢面對結果,所以恐懼。

而死亡也是我們即將面對的一種未知,因此在此種態度上,未知的恐懼是包含死亡的恐懼的。

  恐懼,按照定義來解釋,是指人或者動物面對現實的或想像中的危險、自己厭惡的事物等產生的處於驚慌與緊急的狀態。

而在心理學上,恐懼則是一種對危險的情感反映,並會伴隨生理上的感覺。

弗洛姆認為,對死亡的恐懼是人意識到自己存在狀況的證明,人的一切行動都是圍繞著克服和消除死亡恐懼而來的。

聖經上說,要是我們知道死亡的真像,就能夠拜託這種恐懼了。

所以,我們對死亡的恐懼,在我看來,包含了一種對個人生命完結的懼怕,一種對在生者的不捨,一種對所處之世的留戀等等,是可以揉合多種複雜情感的。

但正如老師所言,完全消除對死亡的恐懼,是一件十分不易的事情,反而應該把這種恐懼,轉而去瞭解生死如一的道理,即是想有怎樣的死亡便要怎樣的活著。

  對未知的恐懼,除了對生死之事的未知,還可以對很多事情都抱有未知之心。

因為人會不斷產生欲望,為了滿足欲望,人生便不斷上下求索,找尋真理。

而人便在追求滿足的過程中恐懼死亡,得到的越多,就越驚恐自己會失去越多,就會害怕肉身的終結。

莊子曾說,以生為脊,以死為尻,便是在教育我們面對死亡應當從容,放下心裡的恐懼。

孔子曾說,未知生,焉知死,我們終其一生,可能都無法參透生命的意義,因此對死亡亦是不瞭解的,所以我們還怕的是死亡這一個念頭,在這個意義上,對死亡的恐懼又是因為對死亡的未知,死亡是一種終極課題。

史密斯曾說,任何死亡,無論是肉身的或是其他的,乃是我們所知的與所不知的分界,我們抗拒神秘因為我們將神秘的東西轉為恐怖的東西來對待。

所以,對死亡的恐懼,其中一個重要原因的對死亡的未知。

  對未知的恐懼,首先是包含對未來的無法預知而恐懼,但對於未知,我們除了恐懼,也會有期待、苦等、疑惑等不同心情,而對於死亡,我們卻幾乎不曾期待過,所以,對死亡的恐懼程度,會比對未知的恐懼程度多很多。

其次,我認為很大程度對未知的恐懼是源於無知。

因為無知所以恐懼。

當我們不斷學習,增廣見聞,懂得的知識多了,我們的內心世界就會強大起來,這樣我們面對的未知便會減少,我們的信心會增加,因而恐懼也會相應減少。

這和對死亡的恐懼有所不同,因為死亡是我們人生當中,面對的最後一個課題,當我們走到人生的盡頭,死亡便是我們最後一個未知,而對死亡的恐懼,也是最後一個對未知的恐懼。

  對死亡的恐懼,除了懼怕死亡的未知,還有對生命的執著。

正如克裡希那穆提所說,正因為我們執著於延續,我們就會害怕死亡。

我們只要一直想延續性格、行為、能力、名聲等等,就會害怕死亡。

然後,這種延續一旦遭到死亡的威脅,就產生恐懼。

所以,放下對死亡恐懼的前提,是要放下對既定事實的執著。

例如對生命的執著,對愛情的執著,對學業的執著。

就像一杯水,只有把杯中的水倒出來,才能再倒入水,否則水只會滿瀉出來。

不舍,便不會得到。

  所以,對死亡的恐懼,除了包含執著,也包含對愛的不舍,因為不忍心離開自己的愛人和朋友,不捨得離他們而去,所以才會對死亡恐懼萬分,因為死亡是個人的事情,我們不知道死亡之後的世界,不知道當我們死後我們的家人和朋友會怎樣傷心痛苦,所以因為愛與不舍,我們對死亡恐懼,這種恐懼感便不同於對未知的恐懼,因為未知的恐懼中,不會包含有不舍的成分,更多的是不解和困惑,而死亡像是提前告訴我們生命終結這個答案,在答案中包含了不舍。

  因此,未知和死亡的恐懼,是一種此消彼長。

但我不否認對死亡的恐懼,是人面對審視自己一生的一大難題,我們很難有莊子的出世思想,無法做到無所待,所以我們或多或少都會有對死亡的恐懼,伴隨著恐懼的出現,也有悲傷、埋怨、寂寞等不同的主觀情緒,當我們面對如斯恐懼,不應該選擇逃避,逃避是最不恰當的解決方法,因為逃避恐懼,恐懼依然存在,要鼓起勇氣面對之後,才會真正克服恐懼,而面對的方法有很多中,可以選擇靠個人意志去放下,也可以選擇靠外界的力量舒緩。

  無論是對死亡的恐懼也好,對未知的恐懼也好,對失戀的恐懼也好,即便是恐懼無法完全消除,也應該以一種積極的態度面對人生,而這種積極的人生態度,首先需要個人的安全感,即用安全感來抵消恐懼感。

安全感的建立有多種方式,朋友的陪伴可以加強自身的安全感,和朋友一起分享喜怒哀樂,意味著使自己的快樂翻倍,使自己的煩惱減半,而朋友或同伴也可以給出適當的意見,從而削弱自身的恐懼感。

因此,如果自己無法面對恐懼,便應該找尋外在因素解決,依靠朋友和外界的力量使自己走出對死亡和未知的恐懼。

  靠自身的力量也可以克服和放下恐懼,很多人失戀之後無法走出悲傷的情緒,無法寂寞和孤膽中走出來,這同樣是對一個人生活的恐懼。

既然無法改變失戀的痛苦,無法改變工作的現狀,無法改變家人的生死,就要嘗試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讓自己忙起來,做義工,看話劇,學習語言,豐富自己的資料庫,開拓眼界和思想。

給自己制定詳細的時間表,使自己的生活不僅僅沉浸在恐懼之中,而是合理規劃,當走過一段路,再回頭看時,原來努力要忘記要放下的恐懼,不知不覺就會放下了。

因此,用理智來控制自己的情感,進而發現人生積極向上的一面,在知識增進的同時也會認識更有意義的人生,從而使恐懼消退,或者放下。

  在生與死的課堂上,我們曾看過很多紀錄片,有些人希望安樂死,有些人不知道如何面對自己的疾病與死亡,有些人享受瀕死的快感,有些人用自己的親身經驗告訴我們,死亡並不可怕,應該從容面對,因此,當自己感到恐懼時,我亦會嘗試他人的經驗帶入自身,或者用從課堂上學到的解決方法來讓自己放下執著和恐懼。

相對於死亡,在生的我們仍有無數的未知去面對,這些未知不一定是恐懼,也會伴隨這驚喜、感動、欣悅等等,因此,我們便更應該參照他人的經驗,放下恐懼,然後感恩生命的存在。

家人永遠是我們最後的依靠,如果靠朋友和自身不足以使自己面對恐懼放下恐懼,我會嘗試和自己的家人進行一次深談,可以是父母,也可以是年長的人,他們的見識或者閱歷都比我們年輕人豐富許多,而家人也是最瞭解我自己的性格,知道我理想的。

所以我會嘗試靠家人的幫助,讓自己在恐懼中站起來。

  總而言之,對未知的恐懼也好,對死亡的恐懼也好,這種恐懼的心理就如同壓力一樣,是隨時伴隨我們成長的,因為人的一生是一個不朽的課題值得我們深究。

我們需要做的,是鼓起勇氣面對這種恐懼,儘量克服恐懼,因為事實上,我們的每一天,每一分鐘,都在生都在死,從容以對生死,然後且行且珍惜。

文章回應(0)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