屎記:大便化驗單怎麼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檢驗醫學

因為專業所以權威

投稿:[email protected]

糞便常規每天都在做,你真的會看嗎?

糞便常規

是指糞便的一般性狀檢查和直接塗片鏡檢,主要作用於協助診斷消化道疾病,如腸道感染性疾病、腸道寄生蟲感染、消化道出血鑑別與腫瘤篩查、了解胃腸道消化、吸收功能以及黃疸的鑑別診斷等。

糞便的採集

儘量選擇新鮮的有黏液膿血或肉眼見有異常的大便部分,用竹籤挑取5g左右的大便(約指頭大小)放入乾燥、清潔、無吸水性的有蓋容器內送檢。

糞便一般要求在1小時內完成檢驗,否則可因PH及消化酶等影響而使糞便中的細胞成分破壞分解。

隱血試驗

隱血試驗,應囑患者收集標本前3日禁食動物性食物。

連續檢查3天,並選取外表及內層糞便。

收集標本後須迅速進行檢查,以免因長時間放置使隱血反應的敏感度降低。

白細胞

正常糞便:白細胞可偶見;

腸炎:白細胞增多,數量多少與炎症輕重程度及部位相關。

紅細胞

正常糞便:不含紅細胞

紅細胞增加:下消化道炎症或出血,如潰瘍性結腸炎、急性血吸蟲病、直腸息肉、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痔瘡出血及其它出血性疾病等。

吞噬細胞

細菌性痢疾:常見較多的吞噬細胞,吞噬細胞可輔助診斷急性細菌性痢疾。

急性出血性腸炎:可見吞噬細胞

潰瘍性結腸炎:偶見吞噬細胞

上皮細胞

正常糞便:很難發現

結腸炎症:上皮細胞數量增多。

可見於壞死性腸炎、霍亂、副霍亂、偽膜性腸炎等。

黴菌

正常糞便中少見,應排除容器污染或糞便在室溫下顯露過久污染所致。

常見於應用大量抗菌素後所致的腸道菌群失調,引起黴菌性二重感染。

食物殘渣

在正常糞便中,僅見到無定形的細小顆粒殘渣,偶見少量脂肪小滴和澱粉顆粒。

食物消化不完全時可見不同類型的食物殘渣。

比如

澱粉顆粒

外形為圓形、橢圓形或多角形顆粒,大小不等,在鹽水塗片中一般可見無色、具有光澤的顆粒。

糞便澱粉顆粒,是糞便顯微鏡檢查的一個項目,糞便中出現澱粉顆粒的量反映了患者消化吸收功能的情況,出現澱粉顆粒多表明消化功能不良。

正常糞便可見少量。

腹瀉者糞便中常見到。

脂肪

正常:食物中的脂肪大多被吸收,糞便中很少見到。

異常:可因缺乏脂肪酶而使脂肪分解不全,脂肪消化吸收障礙,糞便中的脂肪增多,多見於各種消化道疾病,如胰腺功能障礙性疾病、吸收不良綜合徵、小兒腹瀉病、阻塞性黃疸等。

肌肉纖維

大量食肉後的糞便:少量肌肉纖維

肌肉纖維增多:常見於腹瀉、腸蠕動亢進或蛋白質消化不良

結締組織

正常情況下結締組織少見

結締組織增多:胃蛋白酶缺失引起腹瀉

植物纖維及細胞

正常糞便中可少量出現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學學看大便常規

大便常規檢驗可以了解消化道有無細菌、病毒及寄生蟲感染,及早發現胃腸炎、肝病,還可作為消化道腫瘤的診斷篩查。便常規化驗包括檢驗糞便中有無紅血球和白血球、細菌敏感試驗、潛血試驗(OB) 以及查蟲卵等...

大便檢查為什麼必須要檢查?

在醫院看病第一步檢查的三板斧:血、尿、便常規。前兩個好說,取材方便。可是留取糞便相對比較麻煩,所以有些病人也就自動放棄了,同時也認為糞便檢查意義不大。其實,糞便能帶給我們很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