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C2018|從全球肥胖、代謝綜合徵及糖尿病負擔看卒中及CVD預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編者按:在ISC 2018大會上美國預防心臟病學會前任主席加利福尼亞大學Nathan Wong教授,解析了全球肥胖、代謝綜合徵及糖尿病負擔,並以此為切入點分析了自己對卒中及心血管病預防的看法。

肥胖、代謝綜合徵及糖尿病負擔:不容忽視

眾所周知,肥胖、代謝綜合徵及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

2015年 IDF第7版世界糖尿病地圖顯示,2015年全球糖尿病患者數量達4.15億,預計到2040年這一數量將增加至6.42億(圖1)。

2011年WHO心血管疾病預防及控制地圖顯示,全球超重及肥胖負擔嚴重。

美國全國健康與營養調查數據顯示,1988~2012年美國男性及女性人群中經年齡校正後的肥胖患病率呈增加趨勢。

圖1. IDF第7版糖尿病地圖所示的全球糖尿病負擔。

代謝綜合徵是一組以肥胖、高血糖(糖尿病或糖調節受損)、血脂異常(高甘油三酯血症和/或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血症)以及高血壓等聚集發病並嚴重影響機體健康的臨床徵候群,是在代謝上相互關聯的危險因素組合。

已有研究證明,代謝綜合徵與冠心病、心血管疾病、心血管死亡及總體死亡率具有相關性。

因此,從心血管疾病防控角度來說,肥胖、糖尿病及代謝綜合徵控制與管理不容忽視。

心血管疾病防治應從控制肥胖、糖尿病及代謝綜合徵入手

AHA推薦根據吸菸狀況、體重指數、體力活動水平、健康飲食評分、總膽固醇、血壓及空腹血糖水平等心血管危險因素評估心血管健康狀況。

心血管疾病預防則應從致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風險評估開始。

需強調,MESA研究發現,糖尿病及代謝綜合徵患者的冠心病風險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亞臨床疾病存在情況。

因此,臨床實踐中,醫生應充分評估個體的上述終生心血管風險;然後應採用新型風險標誌物後進一步進行充分的風險討論,指導最終治療決策制定。

但是,尚不推薦常規測量頸動脈內中膜厚度來評估致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風險的評估。

心血管病預防應從營養、體力活動及非傳染性疾病預防等方面全面入手。

實際上,大部分的心臟病、卒中及2型糖尿病是可通過避免肥胖、不健康飲食及積極體力活動來預防的。

研究發現,即使輕度減重(體重減輕3%~5%)也有助於改善甘油三酯、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有助於預防2型糖尿病發病。

此外,研究發現,積極控制血壓、血脂及血糖可顯著降低心血管疾病及冠心病風險(圖2)。

因此,我們有必要從全球及國家水平上來針對這些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進行防控,積極控制血糖、血壓及血脂。

圖2. 控制三大危險因素可顯著降低心血管疾病及冠心病風險

鑒於預防悖論(即與相對數量較少的高危人群相比,大量低危人群中會出現更多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存在以及基於人群的方法有效且有助於節約成本(即與採用他汀、降壓藥物及阿司匹林治療高危人群相比,使人群的血漿膽固醇、血壓水平及吸菸率降低10%可挽救更多生命),故目前我們推薦採用基於人群的方法來預防卒中及心臟病。

但是,需要強調,目前心血管危險因素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的控制情況較差,我們仍任重道遠。

(來源:《國際循環》編輯部)

版權屬《國際循環》所有。

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其他任何媒體、網站如需轉載或引用本網版權所有之內容須在醒目位置處註明「轉自《國際循環》」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